曾仕强:详解曾国藩

本文摘要:
吾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换一个人出来,方是进步功夫。

曾国藩年表

1811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十一),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今湖南省娄底市)。乳名宽一,本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28岁改国藩。
6岁,入家塾“利见斋”,随父曾麟书读书。
16岁,长沙府童子试第7名。
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
21岁,入湘乡涟滨书院。
23岁,湘乡县试中秀才。
24岁,入岳麓书院,乡试中举人36名。
25、26岁,连考进士,皆名落孙山。
28岁,改名国藩,决心为国藩篱;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写有恒箴,集中精力追求安心立命、经国济世真学问;勤读史书,培养出“以天下为己任”之志气。
29岁,长子纪泽出生,开始作日记,至终不辍。
30岁,生病,欧阳兆熊、吴廷栋细心护理,结为好友。
31岁,向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读史,另得其指点“终日乾乾”。
32岁,致力程朱理学,每日早起、静坐、读史、谨言、养气、保身、书法、夜不出门,渐有大人相;日记指出“余病根在无恒”。
36岁,养病报国寺,悟“执两用中”大道理。
37岁,升任内阁大学士。
38岁,次子纪鸿生,辑成《曾氏家训》。
39岁,升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40岁,兼工部右侍郎;上《应诏陈言疏》,直言官场委靡因循,官吏腐败无能;兼吏部左侍郎。
41岁,开始经历最艰难困苦的十年。洪秀全起义;咸丰登基,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怒掷于地,欲罪之。
42岁,再上《备陈民间疾苦疏》;回乡奔母丧,逢太平军出广西、攻长沙。
43岁,始患得患失,不敢担任,后奉召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终成湘勇主帅,并在此基础上创建湘军;太平军定都天京,奏准移驻衡州练兵,建船厂,购洋炮,筹建水师。
44岁,兵败靖港,投水获救。
45岁,石达开攻湘军水营,烧毁战船百余艘,座船被俘,文卷俱失,欲策马以死。
46岁,坐困南昌,太平军内讧。
47岁,父亲去世,咸丰准其在家守制。反省后深悟长傲、多言,为官场致祸的根源。
48岁,出武昌,会胡林翼进兵;给曾国荃写信,应回归老实本性。
49岁,李鸿章前来襄助军务;作《圣哲画像记》;写日记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须努力向前,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换一个人出来。
50岁以后,胜算愈来愈大,转忧为喜。
50岁,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尽抡四部精要”;太平军攻占江浙一带,咸丰命其撤安庆保江浙,却坚持己见,反倒使朝廷改变旨令。
51岁,指出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之后再演习制造;攻陷安庆;定三路进兵之策:曾国荃围攻金陵,左宗棠攻打浙江,李鸿章主攻江苏,“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52岁,力陈中华之难中华当之,绝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致子信:读书可变气质,由戒烟和从有恒到无恒此二事,知无事不可变。
53岁,登上中国第一艘木刻小火轮,喜而命名为“黄鹄号”。
54岁,攻陷天京。平太平天国有功,封毅勇侯,可世袭。告曾国荃尽快隐退。奏请将湘军遣散,获准。
55岁,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组建江南制造总局。
56岁,连续两次请假,在营调理。
57岁,扩大江南制造厂规模,拟设译书馆等。
58岁,左宗棠上奏,请求下诏促全国大臣学习曾国藩的知人之明;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位尊为相,居汉大臣首位,但并无实权;觐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纪鸿中秀才后几次到府城应试不顺,写信告诫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
59岁,奏请练兵、饬吏、治河为要务。
60岁,肝病日重,右眼失明;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
61岁,上海祝寿。
62岁(1872年),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还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书告兄弟仕途险恶,必须保重。
同年3月12日,午后散步,突发脚麻,纪泽扶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善终。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

阅读摘录(倒读)

《易经》的“易”有三重含义,变易、不易、简易。一切都在变,都在流逝,一切都是无常,唯有变不变。什么叫“不易”?生命只有一次,就算有前生,有后世,但是这辈子还是只有一次。你不能永远不死,你也不能死而复生,这是不易。世界上没法改变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好有好报,坏有坏报,这也是不易的东西。你先认识清楚那些不易的东西再来变易,才不会乱。有原则地变就不是乱变,没有原则地变是最可怕的,变到别人都不知道你下次会采取哪种标准或方式的时候,你就是很可怕的了

而最要紧的还是要交易,当然这里的“交易”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意思,而是广泛意义上的交换与交流互动。

现在一般的讲《易经》的书,初学的人如果去看,往往很难看懂,这是事实。

在古代,“元亨利贞”是百姓使用非常普遍的话,所以根本就不用解释。

百姓日用而不知

你越早读《易经》,受用的时间就会越长。

现在“三季人”太多了。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从来没有看到过冰的人,你跟他讲冰,那你不是自找麻烦吗?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辩论,他非要坚持什么,你就说“嗯,对,没错”,然后心里想“又遇到个‘三季人’”,这样你就会少生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第一点就是继旧开新,但是绝对不可以求新求变。

生活方式、工作方法是可以变的,但是基本法则、伦理道德不能变。《易经》告诉你有不易的部分,但并不是完全变异(易)。

“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变才是实在的”,这句话其实不对。因为没有不变,就谈不上变,不变和变是同时存在的,所以一定要有所变,有所不变,以不变应万变。

以前说“开卷有益”,没有错,因为过去的人写书是很谨慎的,他是要负责任的。可现在不是,现在很多人一下子出了一大堆书,这其中好书固然有,但是那种乱七八糟的书更多,有好书也往往被淹没了。

开卷并不一定就有益,记住:凡经过的必留下痕迹,你所听到的话都会有痕迹,不好的话,一定会害你。因此千万不要说“姑且听,没坏处”,也不要说“我去听课,只要听到一句对我有用的就好了”。一定要是听圣贤的话,否则宁可不听不看。不听不看,你还不会受害,听了看了就麻烦了,因为听了看了之后再想要清除它是很难的。不管怎样,合理的才可以听,合理的才能拿来用。

反复思虑并不是优柔寡断,要求别人尽快说清楚、讲明白才是存心害人的不良企图。深思熟虑,考虑周全,往往才能对一件事情作出最好的应对,也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否则就会后患无穷

每个人最要紧的是要好好想一想,你这辈子来到这世上到底是要干什么的,这才是最关键的。“死在生前方为道”,你在没死以前,就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以及自己死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那么,真正到死的那一刻,你就不会有什么忧虑,也不会有什么恐惧。

人看自己的事情经常看不清楚,而看别人的事情反而看得很明白。

第一,要能听真话,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

所以我建议年纪大的人都开放一点,多听听别人的话有什么关系呢?不要太性急,要平和一点,包容一点。

为公办事,你该强硬的时候就要强硬,你该不听话的时候就是要不听话,你该坚持的无论如何都要坚持。

中国社会是一个完全没有秘密的社会。什么事情最后都会让大家全知道。

中国人一开口总是说:“你不要告诉别人。”对方马上会说:“我跟别人讲什么。”然后出去之后立刻告诉别人,这才叫中国人。他心里会想:“你叫我不要告诉别人,我就听你的?我要不要讲是我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告诉不可,不告诉他将来会闯祸的人。

中国人是全世界对机密的传播最感兴趣的人,你越跟他说不要说,他越蠢蠢欲动,越是不说不行。

我觉得这其实是老天对中国人的好,因为这样就让机密永远无法存在,那就会让人不太敢做坏事了。

中国是一个全民制衡的民族,因此我们不要有形式上的制衡。

我们现在的很多思路,很多做法,实际上都并不适合中国人的本性,因为很多思路大多是从外国搬过来的东西。

留在中央还是去地方?其实各有利弊。你到地方,虽然没有留在中央那么光鲜,但是天高皇帝远,就更容易有所作为;你在中央,表面看似很风光,可是你顶多能做做参谋,出出意见,根本没有实际的工作可以做。

他知道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准备好,就得到机会居高位其实是非常不幸的,因为这样最后会害己害人。因此他利用这段时间不断反省自己,踏踏实实地学习提高,在品性陶冶、意志锻炼和学问精进上,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根基。

“创新”这个词是外来词,但其实它的原意本来就不是创新,而是说我们要做得比以前更好,这跟新旧没有关系。

现在大家都不断地在讲创新,讲求新求变,我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会让下一代感觉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不好的,就会让他们进一步产生喜新厌旧的习惯,一味地鼓吹求新求变会害死我们的子孙。

“我就是要告诉你,结婚不是那么容易的,结一次就够了。”一听这话,我肯定就再也不想结婚了。

夫妇是什么?在卧室里面才是夫妇,出了卧室就不是夫妇了,就要么是别人的父母,要么是别人的子弟。

道理永远是对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是你的方式、方法是可以调整的,你仍旧要贯彻自己应该走的路。

《易经》其实已经很明确地说了,一定要男人追女人才行,如果一个男人在追求你的时候连一顿饭都要“你出一半钱,我出一半钱”,那你就不要跟这个人一起吃饭了

“余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后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因为恒心是无止境的,你一放松,老毛病就又出来了;你时时警惕,告诉自己不能错,不能再犯,老实讲即便这样都还不一定有成果。

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我一直到现在还深深觉得自己没有恒心,我不能再没有恒心,因此我才有恒心。

就这两件事情,一个是抽烟,这个习惯戒掉了,一个是没有恒心,现在慢慢的有恒心了,这就证明“无事不可变也”,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里面还包含一句话,人性是不会改变的。

任何事情有坏处就一定有好处,有好处也一定有坏处,不可能只有好处或者只有坏处。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说可以的时候,要想到不可以。当我们说要的时候,要想到不要,因为它们都是同时存在的,这是我们跟西方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天下事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这句话同时就含有“基本人性不能改变”的意思,这就叫“有所变有所不变”。

所以他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先决条件是你要经过测试勘验确定这里有水之后,才可以一直挖,否则你就可能挖到最后什么都挖不出来,或者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你去挖井,当然不能说挖两公尺没有水就放弃,也不能说挖四公尺没有水就放弃,如果确实有水,你就要继续挖,直到挖出水为止。可是如果前面的勘验工作没有做好,随便找一个地方挖,那就不能保证一定会出水了。

为什么孔子说“三十而立”,三十岁再立定方向和目标,而不要太早确定。

“你真了不起,你才上五年级就有原则了,我到大三还没有原则呢。”

教训人家是最不好的,但是不忍心去告诉别人真正的道理,那你又是没尽到责任的,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怎样做到“同样一句话,讲得漂亮一点”就尤为重要。

“漂亮”就是圆满的意思,你必须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你得罪任何人,都是不成功的。

你考上好学校,别人就会对你另眼看待,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这能怪谁呢?因为别人没有办法判断,只有靠文凭来判断,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但是没有办法,我们暂时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办法。

名字必须要跟人配合起来才有用。

任何事情其实都没有好坏,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自作自受,最后都要自己承担。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我们常常讲“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上台是很容易,一有机会,别人一招手,你就上去了,可是下台却往往是很难的,若不运用智慧,很可能会还没有走到回家的路上,就被别人腰斩三段。

一个人如果不读《三国演义》就实在太可惜了,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年轻的时候就读《三国演义》,不要等到老了才读。因为一般而言,人到老年,往往已经够世故,够有谋略了,而年轻人尚不懂世事,从《三国演义》中学习这些东西对他们是会非常有帮助的。

中国人撒谎常常是尊重别人,爱护自己的结果,这样才叫不迂腐。

最后他就写了一个奏疏,说:“我现在抓到李秀成(他说得很含糊,不敢说是怎么抓的),我是不是要送到京城去?还是我就地处决?请裁决。”那边奏疏刚送出去,这边他就让李秀成吃得饱饱的,然后给斩了。

“有宗教家之信仰,而无其迷妄”

一个人一头栽进某一件事物中后,往往就会觉得里面的东西样样都是对的。

佛教本身最要紧的就是没有分别心,可是台湾所有的宗教,包括佛教在内却都在说“别人的都是邪教,只有我的是正的”。这很明显就是不对的,你怎么可以有分别心呢?

很客观地讲,排他性最强的是基督教,佛教反而比较宽容,应该算是比较宽缓的,但是各个门派之间仍旧存在彼此否定的现象。这就叫“迷妄”,迷惑而不切实际

迂腐就是守旧,不随着时代而改变,即便不合理的事情,也还要坚持。

顺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是不顺就是叛逆了。所以如果懂《易经》,你就会知道,站在不顺的立场来顺,才会顺得合理。

自己要有独立清醒的判断,绝对不能说父母教什么,你就都听,就盲从。

一幅画、一首曲子是否能够传世,不是像不像、画得好不好的问题,也不是用什么乐器、加入什么元素的问题,其关键是它有没有灵气

“浮华”就是豪华而空洞不实,这是艺术家尤其要避免的,很多艺术家往往沉溺于艺术技巧或艺术语言的表达,过于追求华丽外表,哗众取宠,而内里却空洞无物,苍白无力,没有灵气,这种作品肯定难以打动人心,也不会具有持久生命力。

“我们宗教不干预政治。”其实他们不是不讲,而是不敢讲,要是万一说错了怎么办?给一般老百姓算错的问题还不大,一旦涉及政治,凭空乱说的后果就会很严重。

科学最要命的就是破碎到无法整合,这也可以说是科学存在的最大、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这往往不是他生性如此,而是因为长期在那种环境和氛围中受熏陶,已经形成习惯

“三不朽”就是指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最容易。因为你不必做大官,不必有大事业,也不必写书,只需要立德就够了,就能不得了了。其次比较难的是立功,因为你需要有机会,如果没有机会,那么即便你本事再大,也立不了功。最难的还是立言,因为你写书,即便写了一辈子书,你的书能够存留二十年就不错了,很多书都是没过多久就不知道被丢到哪里去了,没有人再会记起。

一般人一旦有了权力以后,都想一直做到死,其实这是对自己很不利的事情,可是真正要放弃却很难,刚开始都会说“我做到某个层次就怎么怎么样”,可是真到了那个时候,他就不会信守承诺了,就想一直做下去才好。

就算有任期制也没有用,他也还是要继续干预。所以有的是明的“太上皇”,有的是暗的“太上皇”,有的更有意思,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太上皇”

中国人是没有秘密的,曾国藩写信给他弟弟,写信给其他任何人,都会有人传,然后就会有人密报至朝廷。皇帝听了以后就会比较宽心,就会心想他还会讲这样的话,应该不至于会叛乱。

本来任何事都是见仁见智的。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有人觉得好,就会有人觉得不好,有人认为有价值,就会有人认为这不算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尽量让更多的人满意,但你心里要清楚这个事实,不能过于看重或纠结于这一点。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人,那就是上帝;他们有一本共同的规范书,叫作《圣经》。而我们没有,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也找不到两棵一模一样的树,甚至连树叶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

《易经》就告诉我们,宇宙的一切一切,四个字就讲完了,那就是“大致如此”。

我们模仿典范也只需要做到差不多就好,因为条件不同,环境不同,你不能过于勉强自己完全遵照别人。

见贤思齐的前提是要有同质性,如果没有同质性,最好就不要学。比如一个人很会弹钢琴,你就拼命想跟他看齐,而你根本连五线谱都看不懂,那你就是要累死自己。

人家越把你当作标杆,你越是麻烦,为什么?因为一个人讲话如果没有人听,他当然可以随便爱怎么讲就怎么讲,反正没有人听,没有人会计较,也就没什么好怕的;可是如果是有头有脸的人,他的话有人在注意听,也可能影响很多人,那他就不能乱讲了,他没有权力乱讲,他必须格外小心警惕,说话一定要比任何人都小心。所以职位越高的人,越没有自由把他心里想的全说出来,他必须考虑到所有人的感受。

中国人都喜欢自作主张,都喜欢自己说了算,那就尽量让他说了算。

当人类不再讲道德,只讲仁义的时候,就说明人的层次已经开始往下走了。仁义也消失了,就开始讲礼治,当这些都没有了的时候,就只剩下唯一一样东西了,那就是信用。一旦信用也破产,人类就面临毁灭。

因为当时的清朝,整个社会对道德都没有信心,人们认为道德就是老实,就是吃亏,就是受欺负,就是落伍。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依然这样认为。

道德其实就是能量的平衡,它是来保护你的。现在地球上就是能量不平衡,所以才整天有各种灾难。我们现在也就是因为生理上能量不平衡,所以什么病都出来了。

但是最起码我们会慢慢有一定的标准,哪些适合小规模,哪些适合大规模,而不是像现在动不动就要连锁,就要国际化,完全没有必要。

人情你不讨,它永远在,你一讨,就会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化人”实际上就是告诉你,对小人要敬而远之,你才可能感化他。你跟他太贴近,就很可能被他拉下水,你跟他距离太远,他对你没有感觉,你就化不了他。一生能化几个小人,就可以算得上功德无量。

一个人,如果自己品德好,遇到的坏人也会变成好人。而如果自己品德修养不好,那么遇到的好人便也会变成坏人。这是磁场的感应问题,是最可靠的。一个人修炼到最后,所有坏人看到你,都会变好,这是你最大的功德。

谦虚的人是不吃亏的,

为什么要加上自己的体验?因为历代圣贤只是讲原则性的话,实际使用的时候你必须要因时而变,看情况,看对什么人、什么事,你要懂得应变,如果不会应变,那就叫死守法则,最后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你应该客气的时候不能不客气,但是不需要客气的时候,就不应该客气。有时候你的客气反而会增加很多麻烦。比如主人说:“中午留下来吃饭吧。”你说不不不,然后一直坐到12点半,那你不是给他添麻烦吗?人家留你吃饭,你要先说不好意思,中国人说不好意思往往就是要的意思,你也不能说要,你如果说好,他就会翻脸了。“好?我正要出去呢。”

所以真正反省的人,一要准备一杯清水,这就象征你要用这杯水来洗你的内部,二要点一炷香,因为你反省很容易草草了事。你可能会说“我今天三件事情做得不对”,但你不知道讲给谁听,所以你就在心里第一第二第三地对自己都说了,报告完毕,你就反省完了。这样,你就很轻易放过了自己。所以诚心要反省,至少要反省一炷香的时间,你才是真正没有放过自己,是真的在反省。

诚是贯通天地人三才的媒介。

祭祀有很重要的功能,这其实主要是做给后代子孙看的,如果总是几个大人去祭祀,将来哪一天大人也去世了,可孩子却从来没扫过墓,到时候他们的墓也就会没人扫了。带孩子去扫墓就是告诉他,“有一天我也会住在这里,我住在这里时你要来扫墓”,这才是真正的目的,这就叫传承。

自知经历官场权术,并无好处,不如忠厚老实,不耍奸诈,以免陷入无休止的仇恨之中

坏人有坏人的一套,我们学不来,你就让他坏,最后老天自然会收拾他,关我们什么事呢?可是很多人就想不通这点:“他行,我怎么就不行?”他是他,你是你,你们注定会走不同的路。所以,一个人如果本来很老实,却想学机灵,学权谋,那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的道行不如别人,你是学不来,也学不像的。你不如老老实实地坚持你的本色,日久见人心,别人了解你以后,反而会对你比较放心。

君子是要“兼善天下”的,但是这不能用强制手段,也不能用法律来规定,所以道德与法律是两码事。从道德角度不可以说,“你要凭良心,凡是不凭良心者处以十五年以下、七年以上徒刑”,怎么能这么判呢?绝对不能。可见道德良心是不能用法律条文来规范的。

现在不管士农工商,其实都是在为人民服务。所以无论你做什么,你都是官

现在的公司只要规模稍大,只要它稍微有一点制度,你就知道它肯定官味十足,这是事实。所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被废掉之后,每个人都成了皇帝。

到底是跟着人走对,还是跟着地方走对?都不对。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属地主义,也没有属人主义。

你认同中国文化,你就是中国人,不认同中国文化,就不是中国人。

这个观念其实在人类学上应该算是非常先进的观念,以文化来判定一个人是哪里人。

宗教永远是被利用的,科学也是被利用的。那么是谁在利用?掌握大权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利用。

如果你们保持我们汉族人的文化,我可以考虑,但你们没有,你们要大家信上帝,要大家不要拜祖先。

我想他肯定有很多顾虑,我不相信他完全没有过这种打算,因为他毕竟是人,但是他衡量一切以后决定,“还是诚诚恳恳做一个忠臣比较实在”。一个人不是说实力够就行,要成功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我觉得“大位是天定,不是人定的”,跟人没有太大的关系。

什么叫“忠”?当你把心放在中间的时候,就叫“忠”。首先要“从心”,古人“以不懈于心为敬”,必须尽心任事才能“不懈于位”,做好分内之事,其次要“从中”,“中”有不偏不倚之意,所以“忠”也是正直之德。

只不过他更觉悟到,在大事上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有自己的抉择,但是千万不能刚愎自用,刚愎自用就不对了。千万记住,任何事情都不要做得过分,一过分,结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人生是什么?就是坚忍与等待。一个会等的人永远是有希望的,一个不能等的人则经常是错过机会的。机会要来的时候是自然来的,不是你要它来,它就会来的,机会要走的时候也是不会征求你的同意,而是说走就走的。所以人要配合机会,而不是等机会来配合你。

所以一个人一辈子能走到什么地步,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单靠某一样东西,而是由综合性的因素造成的。

曾国藩看到他渐露骄横之气,于是马上写信给他,说:“你统帅部队多时,声名太大了,最好保有一颗谦虚的心,以此为自己积德、积福。”这是直接告诉他,要谦虚。他这样说,鲍超就听得懂,他如果说你现在要像麦穗一样,鲍超肯定就听不懂:“什么叫‘像麦穗一样’?”所以对什么人要讲什么话

虚心谨慎,不自满,永远不会有错。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一定要谦虚。但是前提是你要有能力、有实力、有表现,这样才有资格谈谦虚。什么都没有就谦虚,别人会认为你是无能。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所讲的话,全都是对的。只是我们认知错误,理解错误,或者执行的时候出错了,一句话,是我们做错了,不是老话的错。你不要去改动它,要照它去做。古人的话一定是对的,你要慢慢去深入透彻地领悟它。

“兵贵神速”,是说越快越好吗?但实际上有时候慢一点才好。如果你懂得《易经》,就会慢慢了解这话的意思其实是说,“该神速的时候要神速”,而且下面还有半句话没有说出来,“不该神速的时候要慢一些才好”。

社会上一定是有小人的,记住一句话,有君子的地方就一定有小人,而且小人是杀不光的。所以孔子要我们对小人敬而远之。你要跟小人保持一些关系,但同时又要疏远他,可是你也不能得罪他,得罪他就会很麻烦。

你看他好,他会慢慢地在你面前变好;你看他坏,他很快就会在你面前变坏。你自己可以去试,这是一点不错的。

现在很多人都爱说“环境就这样,没有办法”,这就叫环境决定论。要记住,任何时期都有很好的人,任何环境下也都有人成功,所以一切都看你自己,不要管别人,也不要管环境如何。

吾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换一个人出来,方是进步功夫。

他说所有事情都是人自己找理由的,编造一大堆理由来骗自己。

曾国藩就是看到这句话以后,感觉很痛心,自己以前一天到晚说一些无聊的话,做一些没用的事情,然后还编出一套理由来,说当官一定要这样,后来才知道不这样,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最终就改变过来了

从古至今的圣贤没有谁不是由勉强到自然,由经历、觉悟到成熟的,从来就没有天生的圣人

功名利禄都是天定的,你这辈子能赚多少钱,能做多大的官,能有多大的事业,都是天注定的。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进德修业”。

每天写日记,就是简简单单地记录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事,有什么重要心得。从不间断,并且是真正反省,而不是只写好听的,哪里错了就写哪里错了,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就写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人一生应该追求的是要有实在的才能、真正的本事,至于有没有名无所谓,如果抱这种态度,你就真正是“实至”,然后才会“名归”,那才是最实在,最名副其实的“名”。

今天为什么人活得越来越辛苦,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太多。资源是有限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想要养活那么多人就非常困难。因此朝代的兴衰,其实跟人口是有密切关系的。

清初人口少,百姓谋生容易,所以顺治、康熙、雍正年间,以及乾隆的前半期,政治良好,生活稳定。

这是理所当然,也是势所必然,因为社会一安定,人口存活率就高,人口自然就会快速增长。而这些往往又会伴随着土地分配不均,贫富悬殊大,富人越来越奢华,穷人越来越贫穷之类的社会现象。

而应该是中产阶级最多,这才是正常的。一个国家,中产阶级的人越多,其社会就越稳定。

当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只要是处理涉及外国人的事务的人,都会倒霉。

当时所有的地方官,只要碰到与外国人有关的事情,都不敢碰,就是怕自己倒霉。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军才会假借基督教的名义,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照基督教的教义去做,而只是利用基督教,并不是真的诚心诚意相信上帝。

巫术统治其实自古以来就有,《三国演义》一开始,就有一批人开始作乱,也是假借宗教之名。

即便把他们平定了,又会有别的人起来作乱,因为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

但是我可以预言,将来的历史不会这样写,它会告诉你,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后,就开始走上命运悲惨的道路。因为他们没有曾国藩这种见地,曾国藩不提倡盲目学西方,把西方的东西完全照搬、移植过来。他一再强调,中国人的事情只能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可以依赖别人。

我是华裔的韩国人,我的韩文很好,中文也不错,我最差的就是英文,所以我当时要出国深造的时候没有选择欧美学校,而选择了中国,因为你们讲中文,我能听得懂,而且“交大”是个好学校,所以我就来了。可是没想到上课的时候,你们都跟我讲英文,你跟我讲韩文,我不及格我认了,你跟我讲中文,我不及格也认了,可是你偏偏跟我讲英文,早知道是这样我就不来了。

因此曾国藩就主张翻译,主张科学要扎根,他再三说我们学欧洲、学美国,不是要跟着它们走

崇洋媚外其实是两码事,崇洋是崇洋,媚外是媚外,我一点也不反对崇洋,全世界的人都崇洋,为什么?因为好奇,不了解,所以就总想试一试,这没什么不好,这是人的本性。

中国不能自大,可以学习西方的科技,但是不能忘本。这三句话只有连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正确思想。

对任何人,你都要设身处地想想他的需求。根据不同的人的需求,给予他不同的奖励,才能充分发挥奖励的效用,达到激励的效果。但是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都不是为名利而来。你为公而来,该给的我一定给你,你一来就是为名利,那我宁可不要你,也绝对不会给你名利。

武人给钱,文人给官”

“识时务”,是指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应该出来做事,才出来,而且当仁不让;否则,他宁可归隐,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什么情况。这跟现代人的观念有很大差异。

真正的“识时务”必须要合乎时机,要务本务实。而真正的重点在务本务实,也就是说,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如果这个时代不适合你出来,你就绝对不干

天底下的事永远都是摇摆不定的,有可能这样,也有可能那样的,绝对不可以一厢情愿。

中国人最团结的就是“我们一起来把老板欣赏的人干掉”。谁叫你要夸他呢?你夸他干什么?你要夸他,就在私底下夸他就行了,公开夸他干什么呢?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后果,考虑初衷与实际效果。

我经常参加公司尾牙,我就注意到一件事情,就是一般今年尾牙的时候,老板如果重奖一个人,我就知道明年我再来的时候他就会不见了。

慎始才能善终,善终难于慎始

不能不报恩,但是不应该出公账,不以官禄报私恩。康福救他是私事,他只能用自己的钱去帮助、照顾康福

如果说一个人天生就是好人,那就说明他这辈子没有好好修炼,也没有修炼的必要,那就叫“不长进”。

读历史背后的道理,而且主要是要有历史意识。

人有三层,第一层是表皮的,第二层是骨肉的,而最深层的则是人的心。

“以礼为本”是没错,但是“礼”如果形之于文字就叫制度,而制度往往就比较僵化了。我没有反对制度,但是根据我长期的观察,我认为制度是把人箍得死死的,让人动弹不得的东西,绝对不是最好的

但就目前来看,我们一定要有制度,可是如果百分之百按照制度去做也不行,制度是要有弹性的。可是有了弹性也会麻烦,同样一个案子,这个法官判三十年,那个法官判两年,这怎么行?所以最后还是要靠人。我们现在都讲法治,依法不依人,其实这是行不通的,都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听别人说话,基本都能马上感觉到对方是在谈理想还是在谈实际,是有实际经验之后再谈理想,还是空有理想而乱评实际,这些他都能知道。可是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就听不出这些了,他不仅听不出所以然来,而且自己说的话也大多都不实在,都是空话,过于理想化,甚至还可能会害死人,对这种人就要随时提高警觉。

现在的社会也是这样,比如一个人闹出了一件事情,刚开始媒体天天报道他。可没几天又出现一个会打球的人,大家就都去看打球的了,而之前那件事情就被忘记了,这说起来似乎很奇怪,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人往往容易被外界牵着跑,从而忘记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完全靠考举也很危险,因为有可能选出很多空会读书,却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来。

推举就是把大家都觉得好的人推荐出来,但这也有危险,因为可能出现乱推举的现象。

更危险的是选举,因为目前为止很多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选举往往不能选出最好的人,而凡是浮出来的,通常都不是最好的人。因为最好的人,多半都会懒得来这一套,也懒得走这种流程。所以最好是三种方法一起用,考举、推举、选举三者并用

以前真正好的人才,就算没有学历,他也照样可以到大学当教授。现在却很难,因为几乎没有一个校长能有这种魄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为什么透明化的结果会不好呢?我们前面讲过,因为一切都透明化的时候,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招致别人的非议或反对,你根本没法做决定,也没法做事情。所以过度透明化的结果就是顾此失彼,杂乱无章,最后什么也做不成。

为什么中国人碰到事情不愿意去报告,就是因为他知道别人的第一反应,就会是怀疑他、骂他,“我去讲,我肯定倒霉”。可是他不报告,心里又会不安,报告,又会倒霉,所以就让别人报,“我赶着要上班,你们快去报告”。由此也可以看出,任何行为后面一定有一个很根深蒂固的观念,一定都有它的原因。

一个当主管的人,脸上的确需要有阴阳,不高兴就是不高兴,高兴就是高兴。但是你要清楚,这是用来暗示人家,而不是用来给人家脸色看的。“我脸色之所以改变,实际上是在暗示你,为什么我不明讲?我不明讲,是怕你受不了。你错了,我不会讲,这是尊重你,因为你平常做得不错。如果你稍有一点错误,我就骂你,那对你不公平。他稍微有错,我就骂他,是因为他平时表现就不好。我板脸,实际就是在暗示你,你改过来就好了,我不会明说。

越是忙的人,真正在做实事的人,应该是越没有时间跟你讲东讲西的;而越是没有事情做的,他怕你觉得他没有事情做,就越是会无中生有,天天来向你打小报告。

2023-03-16
第一,重视人才。这可以说是一个当领袖的人必备的条件。

中华民族到了清朝末年,老实讲是很凄惨的。你看中国历史看到清末,就好像看《三国演义》看到关公死了,看到刘备死了,然后诸葛亮也死了一样,这时候你还会想看吗?你就不想看了,因为看了会难过,心里会不好受。可是能怎么办?怨叹有用吗?没有用,一定要自强,要自立自强才行。

说什么“政治和经济可以分开”,我是绝对不相信的。这绝对不可能,尤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因为我们永远是政治挂帅。政治搞不好,其他都免谈。

我们是官本位,正因为如此,所以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我们就会骂当官的。

现在考公务员的人数和报考比例,竞争那么激烈也还要削尖脑袋往里挤,更别说有人给你做官的机会了,那肯定不管是什么官,“半夜三更都溜去”,立刻冲上去。这都是到今天仍旧没有改变的事情,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官本位。

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强能立功夫。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词,此皆圆融能达功夫。

所以,以自我为中心是最要不得的,我们一定要尊重所有跟我们共事的人。尊重与重视,可以说是与别人共事与合作的前提与保证。

应该一开始“有为”,然后慢慢放手,慢慢让下面的人更独立地做事。当下面的人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你自己也很放心的时候,你才可以无为,你才可以把事情交给下面的人做,但你还是不能马上公开明确说授权。

你要多听几个人的说法,才更可靠,更接近事实。

真诚并不是实实在在地把心里的话全说出来。因为根本就没人能判断和界定真实。“真”和“实”是两码事,“实”不一定“真”,“真”也不一定“实”

通常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十个人讲这件事,会讲得都不一样,这就叫“罗生门”

哪一件事情不是“罗生门”呢?你看到的是这部分,他看到的是那部分,然后每个人都加上各自的想象,讲出来的事实就会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莫衷一是。所以在西方社会,真理越辩越明是真的,而在中国,“真理越辩越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无论怎么说都有理。所以在中国有另外一套做法,这套做法是什么?最后要有一个人拍板定案,这就是“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以法为本”完全不同。中国的“法”往往很难执行,一条法律公布出来,十个人就会有十种解释,而且每种都讲得通,所以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声音来确定最终标准、最终结论。

每个人的优点和所擅长的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任何人,只要用对了,他就是人才,没用对,他就是庸才。因此要善于发现一个人的长处,并想方设法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的长处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依据每个人的志向大小与才能高低,授以不同职位

满意的人才上缺,可以占用其次,加以教育培养

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才叫“交心”,而不是说一天到晚都要在一起,那完全没有必要。我了解你,你了解我,我们必要的时候再互动,不必要的时候各安其位,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交心一定是双方面的,而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必须要两个人自愿配合才可能达到。

如果一家公司的员工都很忧郁,不开心,那他们就一定是“黑军”,反之,如果员工都是嘻嘻哈哈的,很快乐,也很轻松,那他们就是“红军”。而从员工身上再去看老板的心态,就会看得比较清楚、准确。

走动式管理没错,但千万记住,刚上班那一个小时,临下班的前一个小时,你要在你的位置上,员工才有办法找你说重要的事,因为这两个时间点通常是员工找领导就重要事情进行商量或需要领导拍板决定最为集中的,关键时间你一定要在位置上

我们是同乡,这就是地缘。我们是亲戚,这就是血缘。我们是同行业的,那就是业缘。还有一个他缘,就包括所有其他关系在内了。

只要这个‘同’字。不管是什么缘,只要加上同道就对了。同乡里面会有同道的,同学里面会有同道的,别人介绍的人里面也会有同道的,只要同道就够了,就好办事了。

找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先考对方《弟子规》,如果不会就免谈。这就是他找同道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检验项目,至于具体是什么,就需要你自己来确定。

三国可以说是我国历代中人才最聚集的时代,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出现过,里面有各种人、各种情形和境况最好的案例。《三国演义》和前面我们反复提到的《易经》这两本书,大家如果一辈子慢慢去品读,一定会增长自己的智慧。

任何东西只要加上“中国的”三个字,你对待学问的态度就要完全不一样。

他们往往都是用很高的价钱买真珠宝,把它放在保险箱里面,然后买一个看上去一模一样的假珠宝戴在身上。

一个人的知识要广博一点,才能有很多话题,才能碰到什么人讲什么话,这样你就可以四方交友,就可以拓宽你的交际范围。

人不可能没有亲疏之分,我也不赞成当老板的就一定都要说自己的财产不留给子女这一类的话,我不主张这样。我们应该希望子女能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做得更好才是。

你这样不对,你要趁现在的机会多聚集人才,多推荐人,最后就算清廷怀疑你,也拿你没有办法。

但是任何事情都会有利有弊,你不可能说只取其好,而不要其弊。因此你能考虑的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利弊多少的问题,然后选择利大于弊的方式,或者尽量放大利而缩小弊,“不要想有,不要想无,想加减就对了”。

所谓的人才,是你用对地方,他就有用,用错了地方,他就没用,甚至还会给你惹麻烦。

有一个父子骑驴的故事,讲的是有一头很瘦的驴,刚开始父亲一个人骑,大家就骂父亲:“你自己骑驴,你儿子走路,你好意思吗?”父亲一想也是,于是就让儿子去骑。可是大家又骂儿子:“你爸爸跟在旁边走,你骑驴心安吗?”儿子觉得说得也有道理。后来就两个人骑,可又有人说:“你们是想把驴子累死吗?”所以两个人干脆就都不骑了,都下来走。有人看见又说了:“你们这是干什么?有工具不会用。”这也对,反正怎么讲都对,最后他们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在中国社会,很多事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经验不同,所以看法就会不一样。因此不能给中国人太大的自由,只能给中国人合理的自由,否则根本没有办法做事情,最后一定要有人拍板定案,给出最后结论、判定或决策。

改变自己是否一定就好呢?那要看你的出发点,看你改变的根据是什么。如果只是因为在乎别人的意见,因为别人说自己不好,那这种改变就没有太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改变是根据天理的改变,符合天理就改,如果不合天理,那么,不管别人怎么说都不改。这才是儒家所讲的“慎独”,一辈子坚持做自己,只要自己合乎天理就可以,因为不一定别人讲的就对。

作为领导者,只应该在一件事上检讨自己,那就是用对人没有,把人安排在合适的地方没有,这就是领导者的责任。

其实每一代都有人才,只是人才永远是稀少的。如果人才很多,好不好呢?不一定好,反而还有可能会让天下更乱。现在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了,但要培养出大师却更难了

天下的风气是由少数人改变的,而不是大多数人。只要上面的人一改,下面的人往往马上就能跟着改。什么叫“风气”?就是一阵风过来,所有的草都被它吹得整整齐齐的,这就叫“风气”。

很多事情一旦制度化,往往就会背离其初衷,没有用处了。

我们不是没有制度,只是无法执行。

这样慢慢地走弧线上来才对。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曲线,而不是直线

当你完全了解一个人之后,你还不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就是你的错了。

现在有很多公司只要应届毕业生,不要有经验的,就是因为有经验的人可能已经沾染了一些坏习气,他们可能会把这些坏习气带进公司影响其他人。但也有公司专门要有经验的人,这就是不同的理念与不同的做法

“精于刀者死于刀,精于游泳者死于水”,精于管理的人也经常会死于管理,为什么?因为他把管理看得太万能了。其实管理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真正的关键还是管理者的品德。

《易经》里面有个临卦,也是说你要亲自到现场去,直面事实与实际情况,自己去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别人说的不可尽信。

与人说话,首先要看他有没有用心在听,如果没有用心听,你就要少说几句,然后告辞,因为对这种人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什么都没有用。

随时随地都做记录做得非常好。大家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因为记忆很快就会忘记了。随身带一个小册子,随时记,需要用的时候可以随时翻,这样不容易出错,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曾国藩是把人才安放在适当的位置,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以合理扶植,要适当满足他们升迁的需求。

你如果赏识一个人,就不要浪费他,要用心培养他,好好带他,好好教他,帮他把缺点慢慢修正过来,帮助他成长进步,使他能更好地胜任将来的职位。

所谓“化”,就是所有人跟你在一起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你潜移默化、无形的影响。你周围的人自己主动去改变自己,而不是你硬性的规定,不是你逼迫他,不是你立下规矩要求他,也不是你要考核他。他跟你久了以后,慢慢变得跟你一样,这就叫“化”。“化”是很难的,要“化”就得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如果只是不断地口头上讲大道理,即便是苦口婆心,也仅仅只是教而已

曾国藩接见过一个人以后,他事后都会做一个记录,就好像我们现在接见完一位客户,就要做客户资料表一样。他见完一个人,回来就会标上一个特定的识别符号。比如凡是打三角形的,就是不能用的;凡是打圆圈的,就表示这个人可以用;凡是打两层圆圈的,就代表这个人非常好;如果是一竖或者一点的,那就是根本不用谈,可以直接打入冷宫,这种人完全不能用。

那么现在我们一般人能这样做吗?不能,因为别人会专门去偷看我们的记录,一旦曝光就可能得罪很多人。

很多事情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作合理的调整。以曾国藩的声势,他做那种标记、那些记录,他够分量,而我们一般人就要特别小心。每一个人要斟酌自己的情况,你该怎么做,自己去衡量、去拿捏。

如果你是总经理,就要跟所有的部门主管说:“你们要升迁可以,但得先把接班人给我培养出来。接班人培养出来了,我认为可以,大家也都说可以,你们就升迁,否则你们就只能留在原位。

这就是中国人,一方面告诉你要守规矩,一方面告诉你不能死守规矩;一方面告诉你要有制度,一方面告诉你这个制度不算什么。我们现在是学历至上,只要有学历,不管你有没有实力都无所谓,但是如果没有学历,你就很难突破,这是现实问题。

以前的大学校长敢请钱穆,要知道钱穆是完全没有学历的,可他就敢把他请来当大学教授,现在谁敢?最近就发生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小学老师,所有家长都说他好,广大社会人士也都说他好,都希望他去教中学生,但是他去了之后就是通不过考核,不符合规定,最后这件事闹得很厉害。家长们就说:“你们这个算什么规定?像他这种人才应该破格录用才是。

磨了以后你才会有很深刻的印象,你才会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最好是磨出几层皮来,那你这个人就了不起了

一定要早起,因为自然的规律就是早睡早起身体好。曾国藩一生以身作则,每到黎明就起床,一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

其实夫妻吵架的时候最好也是用这种方法,不说话,一说话就完了,因为那时候无论你怎么说都是不对的,都是多余的。不说话,气氛自然就会慢慢缓和下来,就会解开那个结。不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其实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他们读书只是读那些技术性的,可以用来赚钱的书,那些书跟一个人的气质没有半点关系。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那些道理才可以改变你的气质。

什么叫好人?就是坏人一定要说你坏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好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把你当敌人,那就表示你大概没有什么分量,你如果有一点分量,就一定会有人把你当敌人。

曾国藩说他本人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曾国藩说:“制胜之根本,在人才不在器。”“器”就是指设备、机器或者方法、过程。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重器不重人”,整天都在谈什么研发、材料、方法、制度,就是不讲人,根本完全本末倒置了。

要做一番事业,单打独斗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拼。所以他知道,人才是很重要的。

机器坏了还可以修,可以换,可是人一旦出问题,就会非常麻烦,并不是更换所能解决的。人是善变的,尤其人心更难捉摸,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变,所以你必须要知道该怎样防范,怎样诱导。

“勤读”不是指一遍又一遍的读。你就算读到倒背如流,也不一定有用。勤读的主要含义是要能举一反三。

孔子收学生是没有地位高低、贫富贵贱这些门槛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教无类”。但是有一种人他是不要的,就是举一不能反三的人。这种人的特点就是教一样,就只知道一样,不能触类旁通。这样的人,孔子不教,这是他的标准与原则。

历史大部分是假的,所以不能全信,不能过于听信历史书中的说法。但是历史里面蕴藏的道理却是真的,是不会变的

古往今来有大作为的人,才智多半只发挥了三成,有七成没得以充分利用。究其原因,可以说其领导是最大的障碍。这句话很多领导是不爱听的,但事实上,领导成为下属做事情的绊脚石的情况非常多。因为领导的干预或阻碍,下属本来想做的,不敢做;本来要做的,不让做、不能做了。可是很多领导却并不这样觉得,甚至完全浑然不觉,而且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几乎所有的祸患都是我们自己所说的话招来的,因此说话必须非常谨慎,无论行还是言,都需要三思。

专注是成功的必备品质,有专注,才会有效率。做事最忌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只有首尾不懈、一气呵成,才能快速达到目标。“人而无恒,终生一无所成。”理想、抱负,其实很多人都有。但是大部分人的梦想最终往往都化为了泡影,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恒心。笑到最后,最终获得成功的人通常不是一开始最有优势的人,而往往是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

但是要做到保持恒心、坚持不懈,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这也只能靠自己,别人是无能为力的。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认识你的人,一种是不认识你的人。如果一个人认识你,他还看不起你,还不能接受你,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大家没有缘分,那就各走各的路,各自没有一点关系;如果一个人不认识你,他批评谁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嘴巴长在他身上,他爱怎么讲是他的事,你就让他批评好了,你根本不用听他的。所以都跟你没有关系,那你还用介意什么呢?

所谓“识人为己用,不如为公用”。“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一个人会来投入某个阵营,都是各怀“鬼”胎,各有不同的希望,各有私心的,你不能要求人没有私心,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想让他为公做事情,你就同时必须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与欲望,而不是一味要求他只能为公不能为私,那是做不到的,那是唱高调。

曾国藩看人首先看什么呢?看这个人有没有独立之志,在大事上是否有自主判断力,能否独当一面。而且不仅要能独当一面,还要能够聚集众人的力量。一个领导最要紧的不是自己在做事,而是要让跟自己的人都能好好做事,这点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中国人很有意思,一方面说“你听话,对你是不利的”,一方面又说“你不听话,对你是有害的”。像这种话如果你听不懂,那最好就不要研究中国人的学问。一个人如果太听话,就容易变成“奴才”。你对老板服服帖帖,老板一定把你当“奴才”。所以经常有人很生气地跟我说,“我们老板怎么那么跋扈,好像我是他的奴才一样”。我就对他说:“谁叫你那么听话呢?”他说“那我就不听话”,可是不听话就叫叛逆,叛逆就要被除掉。

中国人是最懂得品质管理的人,其核心就是牢牢抓住上下限,然后由此就产生三个字,叫作“差不多”。听话听到差不多,不听话不听到差不多,守规矩守到差不多。中国人在这当中找出的一条路,就叫“不真不假”。“我绝对不骗人,但是我经常不说实在话”,这是外国人根本弄不懂也弄不明白的道理。

从北方打南方比较容易,胜算比较高,而从南方去反攻北方就会非常困难,多半是会失败的,这是实际的地理条件造成的。所以他就对皇帝说,“现在要我放弃安庆去打江浙,将来最终结果是不会好的,请再给我点时间,等我把安庆打下来之后,我很快就会收复江浙”。最后结果如何?最后皇帝还是听他的了。作为臣子,要忠君当然没错,但也不能百依百顺,一味言听计从,因为最后打败仗的责任还是得由臣子来承担。

一个人与上级打交道,主要不是服从不服从的问题,而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坚持的问题。你坚持到最后是对的,你就要坚持,你怎么能不坚持呢?

你要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得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有底气,然后在这种信心下坚持,别人才可能最终被你说服。

这样被连唬三次,最后就缩得像蚯蚓了。这就是中国人最拿手的,尤其在闲聊的时候往往更爱说大话

总以为听话就好,听话可不见得好,但是也不能不听话。

其实中国人最好的志向就是为公不为私。

真正自私的人都是不自私的人。为什么这么说?自私的人最后都是达不到自私的目的的,所以这里的“不自私”,不是动机上的不想自私,而是结果上的不能自私、自私不了。

胆识是综合性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其他这些“识”,是根本谈不上有胆识的。没有知识,你敢有胆识吗?没有常识,你谈什么胆识?没有见识,你有胆识又有什么用?而且最终的考验也是“胆识”。

有胆识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行事果断,能果断决策。因此要“博采众议,不主观武断”,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现代人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爱以自我为中心,动不动就说“我负责”。你负什么责?你有什么能耐负责?你现在嘴上说说,到时候人就闪了,不管也不顾了,所以说这种话是没有用的。

要想能准确判断,至少要做到“知己知彼”,方有可能“百战百胜”。

过度守法的民族是没有应变力的,因为法是死的,而且要修法非常困难,修法过程中会有各种势力、各种利益群体干涉。

有很多法案,讨论前是一定通过,讨论后呢?慢慢来,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不通过就是不通过,你再有理想又能有什么用?这些幕后势力当然会把他们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会去理会你所谓的理想。

有头无尾是最糟糕的,但也是最常见的。偶尔一次坚持,偶尔一次表现出应变力是很容易的,但是能长期这样做,却是非常困难的。而这一点也可以说是把成功者与普通人区分开来的最大原因。

什么叫“人才”?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把会赚钱的人叫人才,会打篮球的人叫人才。曾国藩却说,心存仁义、肩负重任的人,才有资格叫人才。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他为大众做了哪些事情,而不是他为自己争了多大名誉,得了多少利益。这两个判断标准明显一个是为公,一个是为私

凡是能够在企业界实施的方法,没有一件是高深莫测的。生产技术一般都比较简单,因为如果它不够简单就没有办法量产,没办法量产,那它就只能待在实验室里,不能广泛运用。实验室里面的生产技术是可以很复杂的,但是如果要放到生产线上量产,就必须很简单,要能一下就学会。

但是要品德好就很难,而要把品德原本不好的改好,就更难。无才的人在中间,有才的人在两端,有才者要么是第一等,要么是最后一等,这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道德,是否有道德、有德行,是否能以德服人。

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么才能对于他而言,就很可能成为“帮凶”,这种情况下,有才能者会比无才能者更具破坏性,会带来更严重的灾难。

其实作为领导,真的只需做好“识人用人”这四个字就够了,其他都不是你的事。可是现在如果你在台湾当“交通部长”,别人还会质询你“台湾最快的火车是什么?”你还得回答,这不是很奇怪吗?如果我当“交通部长”,不管谁质询我台湾最快的火车是什么,我肯定会说:“这个问题请你问‘铁路局长’,那是他的事。”但是没有人敢说这种话,因为我们现在的标准、原则就不对,所以乱成一团。你如果说这种话,社会就会批评你失职,你不亲民,你推卸责任,等等。职位那么高的官员,却要整天管这些芝麻大的小事情,那大事谁来管呢?就没有人管了。标准一乱,整个社会是上不了轨道的,所以我们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要把观念转变过来。

一个老板只有两件事情要做:第一,把场子做大,让每个人都有升迁的希望;第二,让跟自己的人都有饭吃。这就够了,其他没有你的事。每个人都有份,这个份就是责任,大家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你该做的你就去做,你不该做的就给别人做。

什么叫“有成”?千万记住,为公家做事做出成就的才能叫有成。古往今来都是一心为公的人才会留名,而为私的人,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人活一世,大都希望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当你远远看到老板走过来的时候你会怎么办?这是最考验人的。

你坐电梯的时候,眼睛会看哪里?你下次可以去观察,你会发现,一进电梯,每个人都会盯着显示屏,看上面的数字升或者降,那有什么好看的?可是如果不看它,你的眼睛还能看哪里?因为电梯里面空间太小,如果正好只有一男一女,男方要是敢盯着女方看,那他就是色狼。

其实最难修炼的就是眼睛,看也不对,不看也不对,用力看不对,不用力看也不对,这都要靠你自己去修炼。最吃亏的就是老板每次看到你,都总觉得你对他有意见,遇上这种情况的人是最倒霉的。

因为中国人吃饭基本都是用圆桌,反正多一个人少一个人都能坐得下,会有你吃饭的地方,那你还用怕什么呢?大不了五指并拢,向下一拍,跟老板说“我不干了,怎么样?”反正回家就是多一双筷子而已。

如果老板的心一动,你就能知道他要干什么,那你要不要说出来?你千万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糟糕了。《三国演义》里面的杨修就是因为不懂这其中的道理,最后才酿成悲剧。他就是能看穿曹操的心事,曹操一动,他就知道曹操想干什么。曹操怎么可能忍受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呢?所以最后就把他给杀了。最令老板气恼的就是,他在你面前就好像没有穿衣服一样,“我想什么你都知道,那还得了!”可是你完全不知道,也不行,老板会想“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要我说,那要你有什么用?”我说的这些,其实都是到现在还没有改变的道理。

以前的人问路多半都会先给对方递一支烟,然后才问他去车站该怎么走,那样他就会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他会想,“我不能白抽人家的烟,我应该凭良心告诉他。”或者你不递烟,你欣赏一下他的花也行,“啊,这花真漂亮,如果不是赶时间,我绝对会买回去。我现在要去车站,请问该往哪里走?”你关注他,能站在他的立场,那他自然也就会站在你的立场,愿意帮你忙

所以一个人千万要提防别人给你戴高帽子。可是我们现在总是鼓励人要多说好话,多说好听的话。对于这一点,我是很不赞成的。

旁人一看,立刻就会觉得懂得节俭的人绝对可靠。所以我每次在公共场合看到一些年轻人拿纸巾的时候这样一张、两张、三张、四张地连着抽几张,我就知道这个人是完全不懂节俭的。怎么可以这样浪费呢?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大家要记住,什么都可以变,勤劳、节俭、用心绝对不能变,否则就会“富不过三代”。

孔子就要求我们看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视其所以”是看他的动机,“观其所由”是看他做事的方法,而“察其所安”则是看他个人的识度。

视、观、察这三个字就代表三个层次,而且一个比一个深。要看清一个人的动机已经很难了,而你还要看他的方法是否正确。有很多人的动机是对的,但是这样的方法是错的,所以最后还是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除此之外,你还要看他的识度够不够,也就是说,看人要看三层,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看进去,你才能看得更清楚。

中国人写书历来是写给懂的人看的,而不是写给不懂的人看的。

《冰鉴》无论是谁写的,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只不过它主要是用来看文人的,如果用它来看一般大众,则是不太适用的。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看人的方法也要不一样,比如你不能用看将军的方法去看一个宰相,那肯定是看不准的。我们只能把《冰鉴》当作一种参考,目的是修炼我们的内心,因为相由心生。

所以中国人的话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信到差不多就好了。因为这些东西必须综合其他因素一起来看,而不能只看某一方面。单看某一方面,通常会看不准,也看不全的。

《易经》告诉我们,别人如果告诉我们好的,我们就要赶快相信,别人如果告诉我们不好的,那我们心里就绝对不能相信。一旦相信,我们的结局就很可能会不好,因为人的心理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它甚至会使原本不会发生的事情最后成真。

男人要外刚内柔,女人要外柔内刚,这就叫男女有别

看人就要趁他不注意的时候看本相,然后再在他注意的时候看他是怎么装的,之后再看这前后有多大落差。这个落差有多大,就说明这个人的变化有多大。

你的内心如果有什么触动、感受或者情绪,你的脸色也会变,是隐瞒不了的。一个人如果很高兴,即便他不敢笑出来,他的脸色还是会显示出来;同样,一个人如果很愤怒,就算他修养很好,你也照样可以看得出来,因为每个人的脸色都是随时在变的。

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很有限,求功名不一定能得到,想做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做到,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修己,想要使自己品德高尚,那我们马上就可以做到。人生只有这件事情是我们可以全面掌握的,其他的都不可能。

“慎独”就是好好做自己,走你自己的路,不要非要求自己和别人一样
慎独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第二重境界,第三重境界。

如果你的特色能做到让大家普遍欢迎,那就表示你是成功的。相反,如果你的特色老是和大家格格不入,那你自己就要好好去调整。

”时常问问自己,“我对任何事情到底有没有用心?”“敬”就是看重、看得起。时刻告诉自己,眼前这个人是最重要的,手上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现在要说的话是最要紧的。

“敬人者,人恒敬之”,你看得起别人,别人才会看得起你。用闽南话来讲,就叫“你看我普普,我看你雾雾”,中国人就是这种个性,“你看不起我,我干吗要看得起你?你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对你好?”

中国人主要讲仁,不太讲爱,同样,中国人讲情,也不太讲爱,西方人则讲爱讲得比较多。爱是很肤浅的,情则是很内敛的。

是情比较长久还是爱比较长久呢?爱往往一刹那就没有了,因为爱就像火花一样,往往“啪”的一下就没有了。情才会长久,情就是关心别人、看得起别人,并且对对方有期待,爱则更多的是从自我出发,“我感觉很好”,而不管对方感觉好还是不好,高兴还是不高兴。

你的心思想法很忠实诚恳,言语也实在可信,那么连神明都会觉得你这个人很可敬。

真正的神明是你看它很神奇,它看你却很明白。

时代的新形势、新问题,社会的新风气、新观念,家长的教育引导对年轻人的塑造与限制,其力量都是不可小觑的。

学校教育原本就没办法代替家庭教育,孩子的很多问题其实恰恰出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上,尤其是孩子的性格、品德的塑造与培养方面。

每个家庭都要有一定的规矩或者准则,以规范每个成员的言行举止,至少应该有不能逾越之底线。在此基础上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这样家庭才会和谐兴旺。

一会儿吃热的,一会儿吃冷的,这样肠胃肯定会坏。肠胃一坏,就又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你生病。所以很多病其实都是现代社会的一些生活方式或习惯造成的。

所以一个人多读书,并能读懂其中的道理,增长自己的智慧,这对自己一定是有帮助的。

当中国人告诉你要忍耐的时候,也就同时告诉你,不应该忍耐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忍耐;当中国人告诉你要礼让的时候,一定也就告诉你,不应该礼让的时候,你就不可以礼让。每一句话都有它的配套,有正的一面就会有反的一面

“儒”是人字旁,右边是一个需要的“需”字。“儒”可以这样来理解: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需要有一些柔术。“儒”可以理解为“柔”。一个人能屈就一定要能伸,能伸也一定要能屈,不能说“我只会伸”,也不能说“我只会屈”,这样都不行。很多人要么得意就忘形,要么委屈到最后,自己变得很自卑,这都是不能做到“能屈能伸”的表现。

随时随地都有才可用,只是我们没有识出他们,没有请教他们,不会善用他们,所以才造成他们好像不存在一样。

教育、教养、教化是不一样的。第一层是教养,首先要让他能活下来,要养育他;教育是第二层,要培养他的兴趣,让他明确自己的方向;最难的是第三层教化,因为教化涉及社会风气的改变了,必须是很高层次的人才有可能做得到。我们现在谈来谈去都只谈到教育,教化的工作却没有人做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民族性没有好坏,只有人才有好坏。民族性如果被运用得好,就会很好,运用得不好,就会很糟糕。而且为什么老天要让各个民族有不一样的民族性?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互动,可以风水轮流转。

老百姓实际上大多都是糊里糊涂的,他怎么知道他要什么?不要假借这个名义行事。“爱民”应该是说“我站在你的立场,我替你考虑,我来照顾你,如果有你不懂的,我还要教训你,直到你懂为止”,这样才叫“爱民”。

他们需要你帮忙,你当然可以帮,但是如果他们能做,你就得让他们自己做,你剥夺他们行孝的权力干什么呢?

别人来捐钱,首先要看看人家这个钱是怎么赚的。别人辛苦得要命赚来的钱,你也好意思收吗?

假设你问一个人他昨天下午三点钟在做什么,他如果立刻就告诉你他那时候在做什么,那接下来他就惨了,为什么?因为你马上会说:“你明明还去干什么干什么了,你这一点没有说,是什么道理?你想隐瞒什么?”那他不就完了吗?如果换成是我,我就不会像他那么老实、听话。你如果问我昨天下午三点钟在做什么,我就会表现得很轻松,因为我懂《易经》,这时候我的功夫就显出来了,“昨天下午三点钟我在干什么?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当然,这可能会让你很生气,但是你本来就没有权力问我,可我也不能直接说“这是我的隐私,我不能讲”。这才是中国功夫。现在很多年轻人就不懂,只知道说“你不要问,这是我的个人隐私”,别人听了肯定就会想,“你一定做了坏事,不然干吗强调什么隐私权?”

喜爱的人要能知其短处,厌恶的人要能知其长处。

首先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然后再去访察别人的言论。

勤劳才不会懒惰,谦虚就不会骄傲,而“大”就是“勤”“谦”二者兼具,这三点合起来,就是古人修身治人的最大法门。

中国人,一定要学会用脸色暗示别人,但不可以用脸色威胁别人。摆架子是所有人都讨厌的,但是你要会用脸色暗示别人:“我是尊重你的。我不方便说,我说了你会受不了,所以我只是脸色不好看而已,你要自己反省。”这是管人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无形中显出不可冒犯的气势,别人自然尊重”,也就自然而然能管好人。

训练军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叫他把石头搬到那边去,搬完再叫他搬回来,然后再搬过去,他如果问你“为什么?”你就告诉他“我怎么知道!”这看上去很没道理,但这才是真正的军队里的情形。就是要让军人天天忙,忙到没有思想,就是要让他们养成习惯,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军人的天职就是绝对服从。

“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力”指将士,“势”指大局。当大局混乱到不知道为何而战的时候,后果就会不堪设想。当兵必须要知道为何而战,这样“气”才不会竭。“宁可数月不开一战,不可开战而毫无安排算计。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所以士气是比武器还重要的,但现代人都认为武器最重要。装备好了就一定会打胜仗吗?其实不一定。胜负关键还是在于士气,“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我常常发自内心地觉得,不容易赚到钱有时候反倒是好事,因为这样大家会比较平和,反正急也没有用,慢下来就好了,慢其实没什么不好。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所有人都有礼貌;经济一景气,反倒到处都受气。这非常有意思,大家要培养这种比较敏锐的感受力,然后去归纳出这些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圣人的话都是没有错的,是我们看错了,悟不透,才导致自己最后做错,这是我近四十年最宝贵的经验。

“富不过三代”的真正用意其实是要告诉你,谁叫你一下子冲那么高呢?你达到小康状态就好,那样你们家就不会那么容易到第三代就衰败了。所以有钱要像没钱一样过日子,有势也不要仗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总叫我们做老二,而不要做老大的原因之一。可是如果你生下来就是老大怎么办?像我生下来就是老大,我有五个兄弟姐妹,那我是怎么做的呢?我就让二弟做老大,我跟他说:“你和弟弟妹妹年龄比较近,你带他们去玩。”这样我就会很轻松

法永远赶不上时代的变化,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法修订得过于频繁,而且又没有公信力,这是我们现在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中国人更重合理,并不是很重视合法。合理,还可以随时变,合法就没那么随意能变了,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僵化。

“外王”的意思是你只修自己是没有用的,独善其身有什么用呢?你一定要让跟你在一起的人都能感觉到,他跟你在一起能受益,对他有好处,他很欢迎你,这才叫“外王”。

说服里面包含有强制性的东西,那它就一定是会反弹的。所以我不用“说服力”,也不主张用“影响力”,我喜欢用“参考力”。我做了,你稍微参考一下,你觉得好,那是你的事,你觉得不好,也是你的事,都跟我无关。

人不要去改变别人,那太霸道了,也不要强力去主张什么,你没有那个资格。你该做的,你做了,别人有眼睛,他自己会看。他如果觉得“啊,这不错”,他再当作参考,然后做出他自己的一套,这样就够了,这才叫教化,就是教到对方都没有感觉到你在教他,你影响了他,他都完全没有感觉到

“哪里,是你自己悟到的,你不要把功劳加在我身上。

家甩来甩去,永远看人家脸色行事,这是非常糟糕的。但如果我们一下子就跟他们翻脸,也会对我们不利。我们还是要向他们学习,可是学了以后一定要想办法变成我们自己的,也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超越他们,结合我们的特点、优势,发展出我们自己的一套东西来,但是这件事我们始终还没有做或者远没有做成

“尽人事,听天命。”你该做的,不顾一切去做,至于结果怎么样,碰到好人还是坏人,那都不是你的事。这才是真正对自己忠诚的人该持有的态度。

喜欢别人,教化别人,礼遇别人,是性。别人的反应并不很好,叫命。

现在不该上电视的让他上电视,不该播的天天播,这就叫洗脑,这对年轻人而言尤其可怕,他们受的毒害往往也最深。那么,这是谁的罪过?这是电视媒体应该负的责任,媒体当然也知道这样不对,但它能博取收视率,所以就不管不顾了

人如果没有人格只有位格,那就只剩“我值多少钱”的问题了,那人还算什么呢?这是现代人的一个非常奇怪的价值观。但是没有办法,只要收视率存在一天,我们的电视就不可能真正提高水准。

“怪力乱神,无病呻吟。误人害己的文章,浪费资源而已。

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很多人所写的书本身价值意义就不大。“掌握大道特多的人,文章醇厚深沉;掌握大道较多的人,文章内容浅白易懂;掌握大道少的人,文章杂乱浮泛;掌握大道最少的,文章更加杂乱虚浮。次第等差。”

“不可以这样就是不可以这样,不管你是谁”,这才叫家长。很多人会说“不行不行,现在时势不一样了”,什么时势不一样?我不相信。父母要千万记住,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花未全开月未圆,最美

我们总是花太多时间在别人身上,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爱惜自己,好好对待自己,每天最起码要留出一个小时给自己,用二十分钟来养身,二十分钟来调心,再用二十分钟来为自己找出一条出路。

每个人都有盲点,这些盲点就是我们自己看不清楚的点,我们什么时候把它们看清楚了,就能很快地调整过来了。我们这辈子来到这世上就是要调整自己身上的盲点的,这就叫“功课”。

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是那么好的人的,都是慢慢改的。这样才有意思,有价值。曾国藩不是天生的圣人,他如果生来就那么“完美”,也就不值得我们专门来讲了。

所以一个人碰到任何挫折,都要能反求诸己,想想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做得不好的地方,自己去改,不要老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老是怨别人。

2023-03-10
中国人不争一时争千秋。现在很多人忙活一辈子,精疲力竭,看上去很热闹、很有贡献,但可能死后二十年之内就销声匿迹了,那基本就等于白忙活了。可是老子只写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不得了,到现在还“活”着,我们对他依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才叫作人生价值。口袋里有很多钱又能怎么样?迟早会花光;身体很好又能怎么样?最后还是会被装进棺材。

2023-03-10
他会用人,而不是样样都是自己在做。什么事都是自己做是不行的,你怎么可能什么都做得好呢?“无所不至管”,样样管,肯定管不完。现在知人的人很少,会用人的人也不多

2023-03-10
“潜龙”,比喻人隐居不出,静处不动。遇此爻,不可有所作为。

2023-03-10
一生太顺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情,因为大器往往是晚成的。

2023-03-10
“Are you ready”,是指“你心中有数吗”。你心里有个数没有,有个谱没有,没有的话,宁可不做,宁可不要。

2023-03-10
老实讲,一个人在这个阶段不尽快把孩子的事情解决好,后半段再要做事情,就会很麻烦。如果早不生,等到临终的时候,可能就会很后悔。因为父母年纪太大,孩子年纪太小,这是人生的遗憾。

2023-03-10
“这部手机你只能用来做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妈妈,不能用来做其他的。”于是她就不用手机了。你一定要给孩子交代清楚。你如果很爽快地说,“这很好玩,你拿去玩吧”,那结果就可能会很糟糕。“你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你有手机,你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你的电话号码,否则你会忙不过来的。但是你不能没有手机,为什么?因为你有时候需要跟妈妈联系,妈妈会担心你的安全。”这样跟她讲清楚就好了,这就叫“道”。

2023-03-10
现在时代变了,应该想着怎么去有效地因应,采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这些才是父母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这才是为人父母应该抱的态度,而非轻易就气馁或者放弃。

2023-03-10
所以你完全不用着急,当你心中有数,上面的人也知道你值得信任,你不会惹麻烦,不会占了位置不做事,更不会上台容易下台难的时候,你就可以出现了。

2023-03-10
“利见大人”的先决条件是你自己要有大人的气象。你没有大人的气象,人家凭什么提拔你、拥戴你?他会觉得没有必要,就会袖手旁观。

很多人一到翰林院,就开始钻门路,拉关系,等做官。有的进士被派到地方,很快就飞黄腾达了,但是往往也很快就出事了。曾国藩就待在翰林院,哪儿都不去。他待在那里干什么呢?他没干什么大事,可这样他反而没有事。最要紧的是他下了这样一个决心:从此不再为无谓的八股文浪费时间

如今的学术界中学者、著作、论文充斥,能真正称得上学者,真正算得上学术研究成果的,少之又少

他趁此机会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就提醒我们,当自己不得意的时候,应该赶快去结交一些好朋友,这样,将来得意的时候,才有人可以合作。

第一,早起。每天都要如此,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早起就得早睡,这样身体才会好。现代人的生活完全没有规律,却又要求身体好,这怎么可能呢?

第二,静坐。现代人很麻烦的一点就是,能动不能静。无论是坐地铁,还是坐公交,坐飞机,你都会看到很多人听音乐,打游戏,玩手机,玩电脑,一刻也停不了。

时不时地要让自己静下来、停下来,这无论对我们的身还是心,都会非常有好处。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生活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好的变化。

第三,读史。其实历史真的是需要很认真地去读、去体会的。

第四,谨言慎行,而且还要养气。说话做事都要小心谨慎,既要三思而后行,也要三思而后言,因为人很容易受情绪控制,或者短时间内考虑事情很容易不周全,这样就容易犯错,而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的影响都会是决定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第五,保身。

身体虽然麻烦,但是如果没有它,我们是活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

第六,书法。其实书法也是练气的。练书法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写字漂亮,它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

第七,夜不出门。这一点很多现代人都做不到。其实这方面我很羡慕美国。在美国,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夜不出门的。

通过学习,曾国藩慢慢有“大人相”,这个大人相是要靠自己培养的,

后面怎么样其实不重要,能不能实现、能不能成功是自然的结果。结果不是很重要,出发点,也叫动机才更重要。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标榜自己“绝对透明化”,这其实是很糟糕的事情。我只说一句话:当一切都透明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作任何决定。因为才刚刚开始商量,还没有做定案,就闹得全天下人都知道了,人人都来指手画脚,那你还怎么做事呢?根本就没有办法做事。而且我也不相信有什么透明化,很多东西完全公开、完全透明是很麻烦的。

我为什么要采用多少岁干什么事这种形式,就是为了让你可以跟他进行对照。你想想自己31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做了什么。如果你看了曾国藩的经历之后,心里告诉自己,“哦,还不会太晚”,这就对了。

我31岁的时候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指点,我有没有改变自己?”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地调整自己,少走邪路,少走弯路。

如果表现自己会怎么样。一个人要不要表现,自己要好好斟酌,因为表现的结果通常是很凄惨的。

一个人多病几次其实是好事情,因为往往生病的时候,会领悟一些平时领悟不到的道理,你会比以前,比别人更珍惜生命,更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更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等等。我们一定要慢慢调整我们的观念。身体好的时候,要有身体好时的做法,身体不好的时候,又要有身体不好时的做法。

中庸之道不是指不走极端,而是说在衡量轻重之后,能够不走极端就尽量不走极端,但是一定要走极端的时候,就像孟子所说“虽千万人,吾往矣”,该冲的时候,还是要冲的。

曾国藩知道这样闲下去,会越来越不知道要干什么。他心想“那干脆做点事吧”,于是就决定把曾氏家训编辑起来,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机会“治国”的话,最起码他可以把“齐家”做好。

我当过老师,我知道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是那种人,从不发表反对意见,哪怕安安静静地坐着打瞌睡,也不会给你难堪,你无论讲什么他都举双手赞成,那你不给他80分怎么对得起人家?

意见,没什么不可以,但是你要先把自己的性命保住,才可以有意见。而且说话尽量迂回一点,缓和一点,不要直言,直言不一定会有好处的

没有洪秀全,他就没有利用价值;有了洪秀全,他就只好自己去面对、去接受朝廷交给自己的剿匪重任,他不能叫苦,而且就算叫苦也没用。同样,咸丰皇帝的想法也是如此,“没有洪秀全,我不杀你才怪;有了洪秀全,那就要看洪秀全会不会把你杀掉”。

你可以试试看,但是不要说非怎么样不可,这要随缘。所谓“随缘”,是说你先要试试看,不是说你自己连手都不伸出来,那肯定随不了缘,也随不到。很自然地往上走,这样可以;太勉强、太功利地向上走,就不可以。

所以对任何外界的变动,你都要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凡是碰到内外的变动,你都要告诉自己,这是老天对你的考验,你是必须要面对的,你要想“没办法,老天要考验我,我跑也跑不掉,我只好面对它,我想办法来因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加以应对。

一旦天下太平,大家就都开始享乐,享乐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军队不能打仗,所以地方只好办团练自保

中国人往往都是先说不要,然后才慢慢接受。曾国藩本来在家守丧,别人说要办团练,请他去主办,他如果马上就去,那肯定所有人都会怀疑他,“你是想干什么,你是想抓住机会是不是?你是想办法要当皇帝对不对?”那朝廷一定会先把他给杀了,以绝后患。

一个人要会利用敌人,而不是跟敌人死拼,这正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

皇帝最乐意的就是他为自己平定太平军,而最害怕的是他反过来打自己,所以只要曾国藩显露出一点造反的苗头,皇帝一定会立马除掉他。

当皇帝信任一个大将军,把50万大军交给他的时候,是百分之百相信他的。可是当这个大将军把50万大军带到城外去的时候,皇帝就开始怕他了,“只要他掉过头来,我就完了”。同样,当老板很信任你的时候,你是很受荣宠的,但是当你越来越得人心的时候,老板就会日夜不安了,他就非要把你除掉不可。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二者间的微妙差距以获得平衡?这就得看你的功力了。

君子以反身修德。”可以说曾国藩一生受这句话的启发非常之大。当你遇到挫折,遇到险阻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做得不够的地方,以及自己该如何去调整。

曾国藩从这个时候起就告诉自己,每天都要读书。他真的没有一天不读书,打仗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凶险,他都坚持看书

其实他获救是必然的,要不然他也不会投水。刘备也是这样,他就知道一定会有人救。如果一看周围没有人,曾国藩会跳才怪呢。我没有诋毁任何人,只是这才是人性。小孩子从脚踏车上摔下来,他会哭吗?不会,他会先看有没有人,如果没有人,就自己爬起来又骑;一看妈妈在,就立马开始哭。人的天性如此,这才叫聪明。

老实说他其实很不喜欢左宗棠。凡是那种骂得别人没有面子的人,别人都不会喜欢。但是他还能几次跟左宗棠合作,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喜不喜欢是一回事,该不该和他相处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一定要分清楚。

中国话厉害就厉害在这里,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仅仅颠倒一下顺序,其意义就完全不同。别人一看到屡败屡战,就来;一看到屡战屡败,就都缩起来了。

你一直冲下去,会越来越困难,但是你这时候如果回家好好歇息,好好反省一下,然后再重新出发,这对你会是好事情。所以凡是碰到你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就要感谢老天,这其实是老天在帮你的忙,你要自己去慢慢感悟、慢慢体会。

你心里如果想着一切都是好事,你就会真的好事连连;反之,如果天天抱怨自己怎么这么倒霉,你就真的会越来越倒霉。这叫什么?这叫心想事成。

当你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时候,你去翻它,翻到某一卦,你往往会越看越觉得对,而且感觉好像就是对你说的话。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写得很含糊,写得不清不楚,所以很多情形都能与之对应,科学上的说法是它引发了我们内心的第六感。

所以,庙里的签一出来,怎么解释都可以,它通常也只是让我们事后想起来会觉得很准,而绝不可能让我们事先就明白

他还在49岁的时候,“与太平军生死决斗之际,将几千年来圣哲选33位,命纪泽挂于墙上,并作《圣哲画像记》,从此终生效法”。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下功夫,才慢慢才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的。

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漫,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

现在很多人也都是,今天对自己立了什么要求、规定,明天就全忘光了,还是像以前一样散漫,还是旧病复发,改不了,这就是典型的“我知道,就是做不到”

他说他自己没有常规可循,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总是摇摆不定,没有固定的准则。现代人把这叫作求新求变,前面我说过,求新求变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连原则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谈“变”?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病根就是没有恒心,我们就要开始改变自己。很多人都是前一天还咬牙说一定要怎样怎样做,可第二天就都忘光了,老毛病又出来了。人都有缺点,这没有关系,问题是你的缺点能不能改得过来,这才比较重要。

“我怎么那么小气?”这就是你的功课,你是要继续小气下去,还是要从此变得大方一点?但是你也不能随意大方,随意大方也不对。你用这种方式慢慢调整自己,就可以逐渐改变你的命运,这其实是非常科学的一种做法。

恒不是策略,而是信念。信念就是自己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的东西。我从此一定要有恒、有恒、有恒”,这样你就可以慢慢走上恒卦。

任何事情都会有例外,一旦超越中间的度,它就会变成另外一副样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所有情形都涵盖在一个卦里面,这是做不到的。同样,任何道理也都有它的局限性,在它的安全系数范围内,你照那样去做没有错,但是一旦超出安全范围,情况就会变了,结局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这点你必须要考虑到。
第一点 实事求是的第一点

“君子以立不易方”,立于其道而不改易。君子看到“雷风恒”就会想到,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志向,永远不要去改变。其实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常常会见异思迁,常常经不起诱惑,看到别人好,就会想学别人,按着别人的路去走,因此总是改来改去。现在的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我是主张可以改来改去的,但是不能超过五年,五年以后就应该大概知道你这辈子要做什么,然后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也不赞成从小就立志,然后就坚定不移,万一这个志立错了怎么办?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到那个年纪你才比较有资格谈志向。15岁就讲,20岁就讲,太早,也太危险。比如,一个人15岁的时候就说“我这辈子要当钢琴家”,到了40岁才知道方向错了,那多半来不及了,所以立志也不要太早。

见异思迁,求新求变,追求时尚就是无恒。喝酒的人会不会有固定的口味,就是喜欢某个牌子的酒?当然会,这叫习惯。可是现在你喜欢抽的烟,没过多长时间就没有了,厂家不生产了;你现在喜欢穿的衣服,很快也没有了,找不到了。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太快了。

“误解了恒”是什么?比如安于常态、刚愎自用,或者死守规矩。其实到现在还是这样,很多人不是这种人就是那种人,容易走极端。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要在两端找平衡,那才是最佳状态。

也就是说只要能长久地走上合理的途径,最后你所有的后悔就都会消失。“恒”可以解决你很多的问题,可以化解你很多的苦难。你只要一变,又会有很多新的问题冒出来,你跑到别的地方,也会有很多新的挫折出现。

我们不能忘本,学了要为我们所用,而不是做他们的奴隶,做他们的奴才,为了赚一点钱而剥削我们同胞的血汗,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我想这一点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所以当官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辞的,有时候请辞就等于在威胁上面的人,

千万记住,一个人,不管他生前怎么样,他死了,就是完成他这一生的任务了,我觉得这是中华文化里面非常好的一点。不要再去议论他,我们对曾国藩都没有议论的资格。

因为结果往往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是过程,在过程中如何做好每一件事。

我们常听人说“变卦”,也就是改变主意的意思,实际上人是很容易变卦的,只要起心动念,就会变卦,因此没有固定的卦这一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变动不居的,只要差一点,整个就会改变。

每个人一辈子只喝两杯酒:一杯苦酒,一杯甜酒。关键就看你怎么喝,你先把甜的灌下去喝光,后面就会受罪。其实我们宁可年轻的时候受点罪、吃点苦,然后随着自己成长,以后就会越来越轻松。

其实一切都在于你自己的感应,而不是别人存心要对你怎么样。因为曾国藩能让众人心服口服,所以罗泽南也愿意把“湘军之父”这个称号放在他身上以锦上添花

有些人的人生曲线是到后面就往下走(见图4),有些人的人生曲线则是到后面还依旧持续平缓发展(见图5),还有的人的人生曲线只画了一半,比如早逝了。所以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画一画自己的人生曲线,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曲线是怎样的,以及接下来要怎么继续走完,这就叫自我改造命运

只能你自己改,别人改不了。心念的转变,行为的改变,完全是自己的行为,别人是帮不了你的。

可是年代、地名等其实与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