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是什么?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思维自动化,就是在某一事某一方面上得道,以庖丁解牛为典型,方法和途径就是一万小时法则,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孰能生巧,用进废退。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小时候背的乘法口诀,你一看到3x7就立马反应出来结果等于21,这个例子可以算作是思维模型的应用,3x7就是输入的信息,经过你的认知模型,得出来的21就是结果,这个过程非常快速,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思考,因为你已经形成了这个认知模型,那这个模型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你先把它背下来,然后在很多年的数学题目计算中频繁而大量的重复使用。当然,这个例子比较理想化,模型的形成也相对比较简单,因为他的条件非常明确简单,过程规则也是非常明确的,不涉及到任何复杂的考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背诵和重复。
那如果换成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呢?还会那么简单吗?并不是。很明显的是,现实生活可比单纯的数学乘法计算复杂的多。比如说二八定律这个模型,我们很多人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我们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最关键的事情只占到了20%,优先处理这20%的关键事情,就能取得80%的成果。就是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如何去变成自己的呢?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把它背下来,然后每天使用,每件事情都使用。
这里说几个重要的思维模型:
二八法则:优先处理20%的关键事项。这个思维的关键不在于单纯的少做事,而是识别【哪些20%的输入影响80%的输出】,把精力和资源都集中在【高杠杆点】上。可以用这个方法优化消息回复、待办清单和人际关系维护上。
第一性原理:像马斯克拆解火箭成本那样思考本质。这个思维的关键在于一定要追问到可操作的物理行为层面,拆解到能够直接对应解决方案的层级,同时要严格区分事实和假设,避免单一归因。
逆向思维:不是直接追求成功,而是先研究如何导致失败,然后避免这些陷阱。查理·芒格常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儿,我就永远不去那里。”可以用在决策判断、个人成长、人际关系方面。
复利模型:本质是持续积累产生的指数级增长,核心在于初始投入、进步速度、持续时间。可以用在知识积累和人际关系等等方面。
检查清单:是一种防错机制,通过纸面化的重要事项清单,帮助我们在复杂任务中避免遗漏关键步骤或者是认知盲区,能够把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操作指南,好处在于能够把脑力劳动转化为体力劳动。
如何养成这些思维模型?
最好的办法就是刻意练习,像富兰克林一样,每天选一个模型,不断的去重复使用。比如说3次识别,2次分析,1次实战。
以提升表达能力为例,使用这五种思维模型进行实践:
根据第一性原理,明确表达的核心目的以及本质是清晰有效的传递信息,所以要聚焦逻辑和精准这两个信息传递的基础。然后根据二八法则,明确最核心的表达短板是逻辑缺乏和场景缺失,重点抓这20%的内容。其次再根据逆向思维来进行规划,一是当前表达差劲的致命错误清单,二是期望达到的具体的成功终点,三是倒推从现在到终点所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和练习步骤。
表达差劲的致命错误清单:
1、没有明确表达目的。请你讲话的人不知道你要干啥,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有什么目的。
2、没有思考表达路径。表现为表达没有逻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把握不好。
芒格非常推崇布劳恩的沟通原则,核心是“极简、高效、目的明确”,具体包括:
1、五何原则:在交流时必须明确何人、何时、何地、何因、何事,避免冗余信息。
2、先说结论:所有(书面&口头)汇报必须首句点明核心结论,后续再展开细节。
3、使用标准化文档模板,用于备忘录和报告,确保信息传递一致,减少误解。
4、禁止模糊用语:禁用大概、可能、我觉得等含糊表述,要求用数据和事实支持观点。
这个沟通原则利用了废话倾向、避免不一致倾向(模板打破思维惰性)、权威倾向(数据代替个人权威)、过度乐观倾向(强制思考如果失败)、社会认同倾向(用行业基准代替个人判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