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摘录

壹 中国篇

  • 无论世界怎么样,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为它实在小得无法改变世界。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在本区域的“巨树”之间穿梭。(保持成功的方法

  • 就新加坡而言,我们的成功故事取决于三大特性:确保这是个让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最安全国家平等对待每一个公民,以及确保每一代新加坡人能持续成功。(为你的人民考虑,为生活在这里的人考虑)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国的投资者,他们在新加坡投资时必须满怀信心。这三个因素保证了他们的投资在未来能持续获得回报。如果我们不是以这种方式同世界联系,就会面临与世界脱节的风险。(投资者如同消费者,是会用脚投票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一个强大的中央会带来一个和平繁荣的中国。每个中国人都这样认为,这是他们从根深蒂固的历史教训中吸取的基本原则。在短期内,人们不可能背离这一原则。这种心态比共产主义的历史要长,已存在数个世纪,甚至数千年了。(中国文化
  • 美国人认为,如果不实现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以及每隔数年更换总统和改选议会,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国家。这是他们对世界先入为主的看法。中国人从来没有这样的传统。
  • 这已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抗议者通常采取的策略。他们知道反对中央政权意味着必然灭亡。因此他们宣称忠于中央,同时反对地方官员的罪行。
  • 即使这种事会发生,也不会出现一人一票的制度。将会出现的是一批领导人被另一批领导人所取代。这是缘于文化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相信,强大的中央政权能带来和平与繁荣。一人一票制度从未在中国存在过,也绝不会带来一个繁荣的中国。他们将不会尝试这种制度。
  • 他们可能会非常小心地朝着更多参与式的政府发展。。只要能维持对局势的全面控制,他们会允许进行一些尝试。归根结底,他们还没有面临要进行大胆改革的强大压力或强烈动机
  • 当然,有些事情是会非常缓慢地改变的,有时变化是很微小的。我认为,他们不会对国家几乎所有方面放弃全面彻底的控制。腐败、缺乏法制和治理制度可能会继续成为中国体制的特色,这些都是明显的弱点
  • 在今天的中国,没有人际关系,什么事也办不成。人们按照对方地位的高低,赠送不同的礼物,以此来发展关系。所有的人都想与职位高的人发展关系。高职位的官员想与更高职位的人建立关系
  • 最高领导人可以试图保持清廉。但他们无法控制地方上的腐败。腐败不会使这个制度垮台,但会阻碍它有效地运转。关系能决定升职或任命,还可以影响政策的执行,也使这个国家不可能得到最理想的发展
  • 做事不太理会法律或治理制度,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
  • 中国人还没有接受这一观念。同样地,他们也还没有接受签署协议是不可更改的观念。在他们看来,签署一份协议只是长期友谊的开始。
  • 这种含糊不清的概念还反映在他们对制度的看法上。在中国,人大于制度。因此,你可以当国家主席,但是如果没有军队的支持,你这个国家主席就大不一样。但在新加坡、英国、欧洲或美国,如果你是总统或总理,军队领导人自动地接受你的命令,因为制度大于人。能否像新加坡(暂不提美国)那样确立法律和治理制度呢?这可不是那么容易。这需要政府和人民在思维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鉴于他们在文化和历史中缺乏这些概念,人们不得不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 在没有法律和治理制度的前提下制定他们的制度,进行各种可能的组合。由于受到这些方面的限制,绝对不可能发挥我所说的最大能量,即进入不断稳步发展的理想状态。不管他们的改革会发展成怎样,有一点不会改变:他们将维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
  • 你必须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寻找答案。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意味着一个和平的国家。一个软弱的中央意味着紊乱。在军阀时期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各行其是。因此,你不太可能看到他们会背离这个原则。
  • 对现在的CC来说,当然是。但是,CC是什么?它已不再是原有字面概念上的C了。它是往一个贴着旧标签的旧瓶子里倒入了新酒。
  • 这个政治体系比共产主义更早。中国有个说法:山高皇帝远。我在这里就是皇帝。这种观念已存在上千年了。
  • 中国不同于东欧。东欧是一部分属于文艺复兴,另一部分属于要求解放、自由思想的国家,那里的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中国是中国。如我所说的,每个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就是:如果中央强大了,国家就安全;如果中央软弱,国家将无宁日
  • 我看不到阿拉伯之春与中国有什么关联,这是媒体奇异的创作。当我阅读这些报道时,我说:“这些人对中国简直一无所知。”中国人具有悠久的历史,这决定了政府和人民的思维方式。
  • 他们没有被组织起来。他们希望加入城市的中产阶层。他们寄希望于加入城市人口。
  • 我认为,中国的社会流动性是存在的。在这个含义上,中国还不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比如英国,我是比较了解的。每一代都产生一批尖端人物。这些人地位上升,互相通婚,成为上层社会。他们的孩子由于基因和教育机会的因素,也处于上层社会。中国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种境地。
  • 在新加坡,由于迅速发展教育,我们正处于比预想要超前地达到这种境地的危险。人民正在迅速提升。的士司机或小贩的孩子进入了大学,他们互相通婚,然后进入上层社会。这些人的孩子由于基因加上教育的机会,让他们成为上层阶级。每个社会都会发生这种事,但最终会引发很多抱怨。底层的人会说:“好啊,让我们重新洗牌吧。”这就是共产党革命的缘起。国民党被推翻了。现在C的精英已经出现了。但是,我们尚未达到高度分化的社会那种状态。
  • 他们将允许选举,但必须是在他们同意的候选人中选择。这就是党内民主。台湾只有2300万人口,是个非常小的地方。
  • 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他们怎么会说:让我们抛弃这个制度,让人们来选举,任何人都可以参选并有机会当选。这是违反常规的事
  • 他们对所有的政治制度都感兴趣,希望从中得到一些主意。但怎么能适应他们的制度呢?
  • 我认为,他们不会这样做。你呢?看看他们国家的面积有多大
  • 他们对我们的基层经常出席接见选民活动、居民委员会、人民协会等感兴趣。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了解基层的情况,并着手解决存在的问题。但是,当你与开发商勾结,迫使农民放弃农田供开发用途,也不给他们合理的补偿时,又怎么能同我们的制度相提并论呢?
  • 他们在台湾实行这种制度是因为已缩减到一个小地方,而且他们依靠美国维持生存。他们接受一人一票,是因为美国人不会保护他们去实行独裁制度的。
  • 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用中国的话说是“大气”,与之相反的是“小气”,他绝不是胸襟狭隘。他考虑问题很有深度,不愿炫耀才华。他没有江那样随和,也不像胡那样拘谨。他显得很庄重,这是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再考虑到他曾受过困苦磨难,1969年他作为一个年轻人被发配到陕西省的农村生活。他从不抱怨或发牢骚,努力工作,慢慢地证明自己。因此我将他列为纳尔逊·曼德拉一级的人物。
  • 中国的官员越来越多地接触西方的教育,了解世界,并能说写流利的英语英文。从严格的字面意义上说,他们已不再是共产党人了,而是实用主义者,决心要塑造一个富裕发达、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
  • 我只是在毛的事业末期有机会见到他,不是在他的顶峰时期。当时一位女士先将他带有湖南口音的话解释给一名通译员听,再由通译员翻译成英语。我只看到了一位传奇人物的影子。
  • 1978年他在访问曼谷和吉隆坡后,来到新加坡。他希望我们一起阻止越南进攻柬埔寨,如果越南进攻柬埔寨,就挫败它。我认为那次访问使他开了眼界。他原本预料将看到三个落后的首都。因为这三个国家都是穷国。然而,他看到的三个首都全都超越了当时中国任何一座城市。他在新加坡访问了大约四天。当他的专机在机场关闭机舱门时,我对同僚说:“那些向他介绍情况的人要倒霉了,因为他看到的新加坡跟他们所介绍的完全不同。
  • 他在晚宴上向我祝贺,我问他祝贺什么。他说:“你们有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座花园城市。”我向他表示感谢,但补充道:“你们完全可以做得比我们更好,因为我们是中国南方没有土地的农民后代。你们有学者,有科学家,有专家。你们将比我们做得更好。”
  • 1992年邓南下广东,敦促领导层继续改革开放。他说:“向世界学习,特别要向新加坡学习,要做得比他们更好。”我对自己说:“噢,他没有忘记我对他说的话。”事实上,他们是可以做得比我们更好。
  • 邓在新加坡看到,一个没有天然资源的小岛通过引进外国资本、管理、技术,能够给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他返回中国后说服人民需要向世界开放经济。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始兴旺的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头去。
  • 中国人是伟大的建设者和能工巧匠,我弄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压抑自己这么久以致损害自己的利益
  • 他给我的印象是沉着、思考缜密。他不张扬,记忆力很强,对面临的所有事物都进行仔细的研究。当他发现这对经济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时,他就全力以赴处理这个问题。在他温和、慈祥的外表下有坚强的个性。
  • 在上台前绝不会宣布他今后的计划,他们情愿保持低调。
  • 邓认为,中国在逐步强大时应当保持低姿态。他主张不露锋芒,保持谦逊,即中国人所说的“韬光养晦”。
  • 中国人懂得,他们还需要30年至40年和平时期才能赶上世界强国。他们已得出结论,如果他们坚持发展方向,避免惹怒现有大国,与所有的人交朋友,只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这将给他们留出空间,去处理国内问题,继续发展经济。
  • 当时德国和日本的兴起导致它们各自在欧亚争夺权力、影响力和资源。这场竞争引发了20世纪两场可怕的战争,最终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崛起终止。如果中国卷入一场战争,将面临内扰、冲突和动乱的危险,可能再次陷入长期沉沦。,对中国人来说,理智的考虑是:“我们已经用了这么长时间等待这个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机会。为什么要匆忙做出不利于逐步崛起的事呢?
  • 在2008年,越南把在南中国海有争议的海域石油开采权授予美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中国海军要该公司离开那里。中国政府也表明,如果这笔交易还要继续,将危及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国的生意。由于美国海军不在那里,不能帮助他们坚持自己的权利,该公司只得撤出
  • 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国将有更多表达喜恶的自由。
  • 日本方面的屈从只是接受了现实。他们明白,他们是在跟一个有组织、纪律严明的中国打交道,不是跟军阀,而是跟一个可以果断地采取行动的中央政府打交道。
  • 美国人在亚太地区保持显著的力量,以平衡中国,这符合包括东盟各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利益,如果没有美国的制衡,亚洲小国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当你有两棵树,而不是一棵树时,你可以选择在任何一棵树下遮阳。对美国来说,留在太平洋也是重要的,因为如果美国在这里失去了优势,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优势也会失去
  • 当中国显示能在太空中将自己的卫星击落,并能拦截自己的弹道导弹时,他们向美国发出了一个信号:“你吓不倒我,我可以击落你在太平洋上空的导弹。
  • 反过来思考,如果中国的海军、空军,包括其航空母舰如此靠近美国海岸,美国人将会无法忍受,他们绝不允许。因此,你可以想象中国人的感受
  • 为了将美国人进一步驱离他们的海岸,他们必须改进远程导弹需要的技术。当你具备了这种技术,隐含威胁显示如果有人靠得很近,你就可以发射导弹,将其航母击沉,或将其飞机击落。目前,中国还做不到。当他们能做到时,飞机将要远离射程之外,美国人不会想碰运气冒险。中国人会说:“这是我的经济区,走开。我不会到你的太平洋海岸,谁给你到这里来的权利?”美国人会说不吗?最终,强权即公理
  • 就中美而言,我并不赞同他们的看法,这不符合两国的愿望,它们都不想在战场上对抗。两国都有核武库,双方都明白会引发巨大灾难性的后果。
  • 美中两国间会出现的最大危机是在台湾问题上。但是我认为,美国不会为了维护台湾的“独立”与中国交战,这得不偿失。
  • 请记住,没有一位中国领导人,如果台湾在他执政期间失去,会继续掌权。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即使中国在第一轮打输了,也会返回来打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不断地打,直至胜利,这对美国来说不值得。
  • 台湾方面即使现在还不明白,以后也会明白的。马英九的口号,这表明他已多半意识到这一点。关键的说法是不搞独立。
  • 台湾与大陆的重新统一是时间的问题,这是任何国家无法阻挡的。
  • 经济将会解决这个问题,逐步和不可阻挡的经济整合将把这两个社会连接在一起。中国将认识到没有使用武力的必要。双方的经济关系在马英九上台后一直在发展,在今后四年内还将继续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八年后,假设民进党上台,要改变政策,台湾的农场主和工业家将会感到痛苦,民进党就会在下届或再下届选举中落选。两岸不断发展的互相依赖关系将会使台湾无法实现“独立”
  • 事实上,当四川发生地震时,是一个有苹果手机的人发布了这个消息。如果没有苹果手机,这得由中央政府决定何时宣布。因此,科技已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政府处理新情况的方式
  • 他是一个能缜密思考的人,懂得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因此我对他的印象是,他将继续邓的不露锋芒、保持谦逊的原则,即韬光养晦。
  • 他们现在面临完全不同的问题。过去是极端贫困和缺乏基础建设,现在他们在沿海地区的城市几乎已经提升到香港的水平,但是那里只占总人口的不到50%。我认为,约50%至55%的人口仍在农村落后地区
  • 我对习说,再过几年他不用来新加坡向我们学习。我们将去中国向他们学习。他当然不同意。他说,不,不,他对我们的制度感兴趣
  • 对他们有价值的是我们对这个地区的看法,他们对这个地区不了解。他们也希望我们能发挥作用,使这个地区对中国崛起不再害怕。
  • 你必须接受他们在这个地区是老大的事实。他们在太平洋地区不是最大的,因为美国总会在那里制衡他们。但是他们会逐步让美国离开沿海地区。那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变化。
  • 不,不,不,不存在长期承诺这样的事。这只是一种愿望的表达。他希望能持久,但并不意味着将无限期延续,因为势力格局会变化。
  • 我们自己必须作出调整,你得开始适应他们。他们将是太平洋这一侧在面积和实力上可以超过美国、离我们最近的邻国。美国必须越过数千英里发挥其影响力,而中国仅需数百英里。美国因素将始终存在,不会消失。美国不会放弃在太平洋这部分地区的影响。它与日本、韩国、越南和菲律宾结盟。因此局势将逐步发生不可避免的改变,但还不至于将美国赶出这个地区。
  • 我对此存疑。对他们来说,没有兴趣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发挥影响力。他们为何要为了越南和菲律宾的利益与中国交战?
  • 这种民调)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是一名台湾居民,你是希望“独立”,还是保持现状,或者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的未来能按你的想法确定吗?南部的台湾居民绝对不希望与中国大陆融合,他们将始终是这样。但是他们的观点能得到大家的赞同吗?台湾的前途不是根据台湾人民的意愿确定的,而是由台湾与大陆力量对比的现实,以及美国是否打算进行干预来确定的。这不是以民意调查来决定的,如通过了就要实现统一,大多数反对就否决。
  • 为什么内乱?当它一度几乎处于饥饿时,中国提供了粮食,世界也提供了援助。
  • 但是,一旦他们处于领先地位,就不再需要我们了,关系也会变化。然而我认为,因为在苏州工业园区等方面获得了我们的帮助,他们仍留存某种人情待还的感觉。我们留下了良好的信誉。
  • 我们发现,美国人多少还比较仁慈,他们不会逼迫你。他们确实希望大家都成为民主国家,但他们绝对不会迫使你接受。中国人不在乎你实行民主还是专制,他们只是希望你顺应他们的要求。这是完全不同的方式。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政府模式能给你带来福音,让你接受。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他们所能发挥的作用
  • 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接受,这取决于他的性格。但即使他接受了,我想,他也不会非常信服地读那本书。那是单方面的看法。我们已从多种渠道获得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 :假如你接受了那本书,就会改变你的想法吗?就我而言,我已看了这本书的不少部分,我告诉他:“这不会使我改变看法。”但是,他面临的中国已不同了。年轻的部长需要确定如何处理好他们与中国人的相互关系。如果你使他们产生反感,下次他们就不会再让你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