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论语》篇

  • 高深的道理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抽象的,非但不能给人以具体的指引,反而容易破坏人赖以判断和选择的常识。
  •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将道理讲到什么程度,一定要根据学习者的资质。不能给资质不足的人,讲超出其理解力的道理。读《论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语境。不能简单地将孔子所说的话都当成他对某一问题的最终理解

有个叫陈子车的贵族在卫国死了,他老婆和管家商量要用活人殉葬(就是让活人陪死人一起下葬)。等他们决定好了,陈子车的弟弟陈子亢才赶到。

他老婆和管家说:"主人生前有病,在地下没人伺候,我们打算让人殉葬。"

陈子亢反驳说:"殉葬根本不合礼制!不过如果非要殉葬的话——伺候病人最合适的人选不就是妻子和管家吗?要我说,能取消殉葬最好;如果非要殉,那就让你俩去陪葬吧!"

结果最后就没用活人殉葬。

  • 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当中,价值往往有其盲目性。有的时候是出于偶然的习惯,甚至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无知。所以,每一个时代都需要重估价值的努力。
  • 具有恒常性的根源价值,必定是以人性和天道为基础的。人之所以应该这样生活,是因为人的本质倾向是这样的,天道也是这样的。换言之,正确的生活道路,既是符合人性的,也是符合天道的。
  • 孔子关于人性的直接论述,只有一条:“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指的是人不得不如此的本质倾向。
  • “性”和“习”这一结构,是一个绝大的发明。它既揭示出了人的相近的本质倾向,从而为根源于普遍的人性基础上的根本价值找到了确实的基础,又通过指出环境对人的影响,为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差距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