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有意思。把查理·芒格这位洋老头儿的道理,用老舍先生跟街坊、跟工人同志们唠嗑的口气说出来,那得换个腔调,得接咱们的地气。您别说,这两位,一个是大洋彼岸的智者,一个是咱们京城里的人民艺术家,都爱琢磨人,琢磨人心里的那点儿事。
得嘞,您坐好,咱这就开讲。这就好比是咱们工人同志下了工,泡上一壶高末儿,不谈国家大事,就聊聊咱们自个儿脑子里那些个容易“闹妖”的小九九。
跟同志们聊聊脑子里的那些个“弯儿”
(摹老舍先生《与工人同志谈写作》文风)
同志们,朋友们!
今儿个咱们不聊别的,就聊聊人,聊聊咱们自个儿。咱们都是凡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是人,这脑子有时候就跟那爱出毛病的老机器似的,咔嗒一下,就转不过弯儿来,或是转到岔道儿上去了。这不要紧,机器坏了咱能修,脑子里的“弯儿”啊,咱摸清了它的脾气,也能躲着走。
有个叫芒格的洋老头,琢磨了一辈子这个,总结了二十多种人心里头常犯的“迷糊”。我寻思着,这洋道理跟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也对得上号。今儿我就用咱们自个儿的话,把这些个“弯儿”给同志们掰扯掰扯。
一、 看谁顺眼,就觉得他嘛都对(喜欢/热爱倾向)
这个好懂。您呐,要是打心眼儿里喜欢一个人,比如您那得意的小徒弟,机灵、嘴甜、手脚勤快。嘿!那他干啥您都觉得好。就算他捅了娄子,把零件给锉歪了,您也觉得:“没事儿,年轻人嘛,敢想敢干!这是在探索!” 您会不自觉地给他找补,看他哪儿哪儿都顺眼。反过来,这人要是做的产品,您也连带着觉得“地道”。爱屋及乌,老话儿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二、 不愿听,不愿信,捂上耳朵当没发生(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
人呐,都怕听赖消息。好比说,您觉着自个儿身体棒,能跟小伙子比掰腕子。大夫跟您说:“老师傅,您这血压得注意啦!” 您心里头“咯噔”一下,嘴上却说:“瞎说!我这身子骨好着呢!肯定是你们那机器坏了!” 这就是心里头不愿承认那点儿痛苦,干脆把耳朵一捂,假装没这回事。跟那鸵鸟把头埋沙子里,一个道理。
三、 酒壮怂人胆,昏头转向犯糊涂(化学物质错误影响倾向)
这个不用多解释。平常您是个多稳当的人呐,两杯“二锅头”下肚,嘿,话也多了,胆也肥了,敢跟车间主任拍桌子了,还拍着胸脯跟人保证,三天能干完一个礼拜的活儿。等酒醒了,您自个儿都后悔。这酒精啊、药物啊,就是能让您那清醒的脑子变成一锅浆糊,做出些个离谱的事儿来。
四、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受简单联想影响的倾向)
这也是老话儿。可不就是嘛。上次厂里来了个河南的供货商,结果送来的料子不行,耽误了生产。得,下回再来个河南的,哪怕人家货好人实在,您心里也犯嘀咕:“嗯……河南的?靠谱吗?” 您就把“河南人”和“料子不行”这两件不相干的事儿给拴一块儿了。这就是脑子犯懒,爱走捷径,结果就冤枉了好人。
五、 老觉着自个儿比别人高一头(自视过高的倾向)
您去车间里问问,十个老师傅,保准有九个觉得自己手艺在平均水平之上。您去马路上问问开车的,也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开得好。人嘛,总爱高看自己一眼。这有点儿自信是好事,可要是过了头,就容易听不进意见,总觉得“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那离栽跟头也就不远了。
六、 人家敬我一尺,我得敬人一丈(投桃报李、以牙还牙倾向)
咱中国人都讲究这个。邻居给咱端碗饺子,咱下回得送碗面过去。人家帮了您一把,您心里就老惦记着,得找机会还回去。这是“投桃报李”。可反过来也一样,谁要是给您下了绊子,让您当众出了丑,那您这心里也记下了,总想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股劲儿啊,不管是报恩还是报仇,都大得很,能让您干出平常干不出的事儿。
七、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说不出(废话倾向)
有时候,您看那领导开会,明明没啥事儿,也得把大家伙儿都叫来,正襟危坐,讲上一个钟头。讲的都是些个车轱辘话,颠来倒去。为啥?因为他在那个位置上,就觉得得说点啥,不说点啥就显不出他的身份。这就跟那茶壶煮饺子似的,肚里有货,可嘴儿太小,倒不出来,只能在那儿“咕嘟咕嘟”地冒热气,净是废话。
八、 脑子懒,不爱多想,信了就拉倒(避免怀疑倾向)
人这脑子啊,跟人一样,也犯懒。遇到个问题,有那么个差不多的解释,就赶紧信了,不愿意再往深里想。怀疑、琢磨,那多累啊!比如有人跟您说:“这么干,效率高!” 您一听,有道理,就照着干了。至于为啥高?有没有别的法子?您懒得想了。这就容易被人领到沟里去。
九、 到嘴的鸭子飞了,那叫一个气!(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这个劲儿最大!本来跟您说好,这个月发一百块奖金,您心里都盘算好了,给孙子买个玩具,给老伴儿扯块布。结果到日子了,说奖金取消了。嘿!那您心里的火“腾”就上来了!比压根儿没这笔奖金还难受一百倍!失去一个你以为已经拥有的东西,比得不到它,更让人抓心挠肝。赌桌上输红了眼的人,就是这个心理。
十、 一条道儿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避免不一致倾向)
您公开跟人说了:“我支持张师傅当劳动模范!” 后来您发现,李师傅干得其实更好。可话都说出去了,再改口多没面子?得,您就硬着头皮,到处找张师傅的优点,替他说话。为了维持自个儿前后的“一致”,宁可错了也认了。这就是“一条道儿走到黑”,脑子跟上了锁似的。
十一、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对比错误反应倾向)
这话说得糙,理儿不糙。单看一件东西,您可能觉得挺贵。可要是售货员先给您看一个贵得离谱的,再看这个,您立马觉得:“嘿,这个值!” 您的脑子不是根据这东西本身值多少钱来判断,而是根据它跟旁边那个东西的“对比”来判断。先给您看个又破又小的房子,再带您看个一般的,您就觉得是天堂了。都是这个套路。
十二、 岁数不饶人,老脑筋转不过弯(衰老–错误影响倾向)
人上了岁数啊,这是自然规律。不是说脑子不好使了,而是说,有些个老经验、老法子,用了一辈子了,觉得顺手,就不爱学那新玩意儿了。厂里上了新设备,年轻人一学就会,老师傅可能心里就嘀咕:“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嘛?我那老手艺,用了三十年,照样是好活儿!” 这不是坏心,就是一种惯性,得服老。
十三、 邻居家吃顿肉,馋得自个儿睡不着觉(妒忌/艳羡倾向)
人家升职了,您没升;人家涨工资了,您没涨;人家抱孙子了,您儿子还没对象……心里是不是有点儿不得劲儿?酸溜溜的?这就是“红眼病”。本来人家过得好,跟您半点关系没有,可您就是觉得心里堵得慌。这股“妒忌”的劲儿,小了是生闷气,大了能让人干出损人不利己的坏事来。
十四、 好几个小毛病凑一块儿,就成了大麻烦(综合效应)
上面说的这些个“弯儿”,单拿出来一个,可能不算啥大事儿。可要是两三个、四五个凑到一块儿,那就要出大乱子了!比方说,您(五)自个儿觉得能耐大,又(十)认准了一个死理儿不回头,再加上(二十二)领导一忽悠,嘿,一个本来挺明白的人,就能干出一件天大的蠢事来。这叫“一加一大于二”,好几个小毛病凑一块儿,威力大增!
十五、 打破砂锅问到底,啥都想弄个明白(好奇心倾向)
这个“弯儿”可是个好“弯儿”!人为什么比猴儿聪明?就是因为有这好奇心。看见个新机器,就想拆开看看里头是啥构造;听见个新词儿,就想问问是啥意思。没有这股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儿,哪儿来的发明创造?哪儿来的技术革新?咱工人同志,就得有这股劲儿!
十六、 就认个死理儿,讲究个绝对公平(康德式公平倾向)
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讲究个“公平”。这没错。可有的人呐,这杆秤是“死”的。比如排队打饭,大家都有序排着,突然有个工友扶着个受了伤的同志插了个队,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可就有人不乐意了:“凭什么啊?受伤了就不用排队了?那不公平!” 他认的是那个“绝对公平”的死理儿,不管具体情况。这就容易把事儿弄僵。
十七七、 有赏有罚,那比啥大道理都管用(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
跟人讲一万句大道理,不如实实在在给他点儿好处。您跟工人说“要为工厂做贡献”,他听着。您要是说“多做一个零件,多奖五分钱”,您再瞧瞧,那积极性“噌”就上来了!反过来也一样,罚款比口头批评管用得多。趋利避害,这是人的天性。给足了奖励,或者罚得够狠,人就能干出您想不到的事儿来。
十八、 干啥事都得有个“说法”,没理儿寸步难行(重视理由倾向)
您让别人帮个忙,要是光说“你帮我把这个干了”,人家可能不乐意。您要是多个嘴,说“你帮我把这个干了,因为我得赶紧去接孩子”,哪怕这理由不那么硬,人家也多半会答应。人为啥做事?得有个“说法”。脑子需要一个理由来启动。所以您看那通知,后头总要跟个“为保证……,特通知如下”,就是这个道理。
十九、 大伙儿咋干咱咋干,随大溜儿准没错(社会认同倾向)
自个儿拿不准主意的时候,人就爱东张西望,看别人咋办。要是街上所有人都抬头看天,您也忍不住跟着抬头。要是车间里大伙儿都用一种新方法,哪怕您觉得别扭,也先跟着用起来,心里想着:“随大溜儿,总不会错得太离谱。” 这在大多数时候能让您不犯错,可有时候,要是“大溜儿”本身就是错的,那您也就跟着错了。
二十、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手艺搁久了就生(不用就忘倾向)
这道理,咱手艺人最懂。您那手绝活儿,要是半年不练,再上手准保生疏。脑子里的学问也是一样。您年轻时候学的那些个公式、图纸,要是老不用,慢慢就忘了。这脑子跟咱们的肌肉一样,得天天练,天天使,越用越活泛,搁着不动,就生锈了。
二十一、 净想好事儿,总觉得倒霉事儿落不到自个儿头上(过度乐观倾向)
人总爱往好处想。买彩票,总觉得自己能中大奖;干个活儿,总觉得俩钟头就能完事。这种乐观啊,有时候是好事,让人有干劲儿。可要是过了头,就容易麻痹大意,对困难估计不足。总觉得“倒霉事儿轮不到我”,结果一出事,就是大事。
二十二、 领导说的、专家讲的,那就跟圣旨似的(权威–错误影响倾向)
人呐,天生就有点儿“怕”穿制服的、戴眼镜的、有头衔的。车间主任(哪怕他不懂技术)让您把机器这么改,您心里犯嘀咕,可还是照办了,因为“人家是领导”。报纸上一个“专家”说绿豆能治百病,嘿,您就赶紧去抢绿豆。这就是信“权威”,有时候,权威也会错,盲目地信,就容易跟着犯错。
二十三、 脑子里刚想过啥,就觉得啥事儿都跟它有关(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
您要是刚在报纸上看到一起飞机失事的新闻,您这几天就觉得坐飞机特别危险,心里头发毛。其实呢,出车祸的概率比飞机失事高多了,可您没看见那么醒目的新闻,就感觉不到。您的脑子啊,对那些个刚刚发生的、印象深刻的、好记起来的事儿,会给它不成比例的“分量”。
二十四、 看谁不顺眼,他干啥都是错(讨厌/憎恨倾向)
这跟第一条“看谁顺眼”正好反过来。您要是烦谁,那他干啥您都看不上。他要是提个合理建议,您觉得他“没安好心”;他要是干成了事儿,您觉得他“瞎猫碰上死耗子”。因为您讨厌他这个人,所以就把他的一切都给否定了,脑子被“恨”给蒙蔽了。
二十五、 一着急就上火,脑子变成一团浆糊(压力影响倾向)
给您个任务,说明天必须完成。您一着急,手也抖了,汗也下来了,脑子里乱成一锅粥。本来挺简单个事儿,您可能来回来去地犯错。压力一大,人就容易笨,思维就短路,只能想起最简单、最原始的应对方法,往往也就是最差的方法。所以说,越是紧要关头,越得沉住气。
同志们,说来说去,就是这么二十五条。其实都是些个“人之常情”。咱们聊这个,不是为了笑话谁,是为了提醒咱们自个儿。知道了人脑有这些个爱犯的小毛病,咱们往后遇事儿,就能多个心眼儿,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又掉进哪个‘弯儿’里了?”
这就跟咱们走路一样,知道哪儿有坑,哪儿有石头,走的时候多加小心,自然就摔不着了。脑子这台机器啊,也得时常检修、保养,才能不出岔子,多出活儿,出好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