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经济学》
彼得·D.希夫 安德鲁·J.希夫
63个笔记
序言
- 凯恩斯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给和财政赤字缓和自由市场的波动。
- 凯恩斯主义使人们以为可以拿出解决经济危机的无痛方案,因此立刻受到政治家们的追捧。
- 大银行和投资公司利用凯恩斯主义者创造的低息贷款和宽松货币政策等经济条件,赚得盆满钵满。
- 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不可能靠花钱实现繁荣
第四章 经济到底是如何发展的
- 但是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货币流通跨越国界,而印钞机似乎具有无限魔力,可以欺瞒美国民众,让他们无法认清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的消费不能超过产能,我们的借款不能超出存款,至少不能长期这样。
- 消费只是我们用来衡量生产的尺度,因为所有生产出来的东西最终都是用于消费的。那么消费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只要价格降得足够低,即便是没人想要的东西也可以卖出去。但是,如果没有生产,也就没有东西可消费了。因此,生产是有价值的。
- 储蓄创造了资本,而资本使生产扩大成为可能,所以储蓄起来的一美元对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要大于消费掉的一美元。
效率与通货紧缩
- 现代经济学错误地认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因而一旦发生通货紧缩,人们就不愿意消费(这样价格就会继续下降),而如果人们继续消费,价格下降的影响就会减弱。
-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消费,而是生产!
- 不需要劝说人们消费,因为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
- 如果人们不想要某样东西,那一定是有理由的,要么是产品不够好,要么是买不起。不管是因为什么,推迟购买产品,或者把要花的钱存起来,都是出于理性的考虑,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
- 实际上,如果消费者不愿意消费,刺激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物价降到更合理的水平。山姆·沃尔顿就是运用这个简单的概念赚了数百亿美元。
利率
- 美联储之所以被授予这一权力,是为了保证经济不论在繁荣期还是萧条期都能平稳运行。其理论基础是:美联储的经济学家可以运用集体智慧,推算出特定时段最理想的利率水平,从而使经济正常运行。
- 低利率会刺激借贷、抑制储蓄,难怪美国已经由一个储蓄者的国家转变成了借款人的国家。
贸易
-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只有在收益大于支出时,这种投资才有效果。反之,这些项目就是在浪费资源并阻碍经济增长。
- 政府对于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垄断几乎必然会造成效率低下和贪污腐败。
- 提供就业岗位并非经济的目的。经济的目的是不断提高生产力。
- 这种做法虽然保留了上述就业岗位,但我们却没有看到那些因此失去的潜在岗位。
第八章 一个共和国就这样诞生了
- 人们一旦拥有了权力,往往就会滥用。
- 如果没有向政府纳税的社会生产者,这些职位根本不会存在;如果生产者不缴纳税款,政府雇员连饭都吃不上。
-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对盛行于17~18世纪的关于自由、理性和科学的革命性思想了然于胸,他们试图在人民与政府之间营造一种崭新的关系。在他们的设想中,主权在民,人权神圣不可侵犯。
- 自由本身就是有风险的
第十一章 中岛帝国:远方的生命线
- 美国人占了便宜:他们不用生产就可以得到商品,不必储蓄就可以得到贷款。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辛勤工作却不能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他们努力储蓄却得不到贷款。这有什么好处呢?美国的低利率很大程度
- 对美国人来说尤其如此。白食吃得越久,有朝一日没得吃时,就越是难以自食其力
第十三章 “鱼本位”的破灭
- 贵重金属拥有货币的所有价值属性和使用属性:储量稀少、人人想要、质地均匀、性质稳定、延展性好。
- 纸币只有在足够多的人愿意使用纸币交换产品和服务时才有价值。
- 如果某个国家的邻国仍旧发行真实货币,而这个国家却想持续发行毫无价值的纸币,那是行不通的。
第十四章 棚屋价格是如何涨上去的
- 随着棚屋价格的不断上涨,在岛民看来,购买棚屋不仅仅是一笔可以承担的费用,还是一项重要的投资。人们认为购买棚屋比储蓄更划算,更能为以后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 买卖棚屋成了比创业和储蓄更有利可图的事。
- 提高贷款上限,降低首付款,降低信用标准,以确保人们买得起棚屋
- 政治家想要用虚假的繁荣维持选民高涨的自信心,企业想让消费者花钱购买他们负担不起的产品和服务,有线新闻网想通过描绘太平盛世赢得高收视率,银行、按揭贷款发放机构以及房地产经纪人想继续赚取费用和利息。
经济刺激援助计划
- 棚屋供大于求的现象很快演变为棚屋价格的大规模下跌。
- 岛上最不需要的就是更多的棚屋。棚屋已经够多了,任何用于棚屋建设的资源和人力都是浪费。
- 人们就不会花那么多钱购买棚屋,而是把钱花在那些经济发展中缺乏的东西上
- 政府的干预阻碍了这种资源再分配。
- 渔业部遇到了点儿麻烦。这不就是他们拿着干草叉在外面示威的原因吗?
- 他们手里已经有很多钞票了。如果他们不接受,那些钞票只会更加贬值。他们现在只能任由我们摆布。
- 一旦信贷收缩,房价就不可能再升高了。
- 错把解药当作毒药
- 政府也没有多少钱。政府所有的就是税收、贷款和自己印刷的货币。
- 政府将新发行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必然会抑制老百姓手中所持货币的购买力。
- 通过美联储将相当一部分债务卖给了美国自己。
- 最终美国政府只有两个选择:拒绝还款(告诉债主美国没钱,并商议一个解决办法),或者通货膨胀(印钱来还债)。
- 虽然通货膨胀在经济上影响相对较差,但是在政治上有好处。
第十六章 情形怎么变得如此糟糕
- 只有外国人愿意用实实在在的货物换取他们的纸币,美索尼亚人才能维持消费大于产出的生活。
- 参议员们勇敢地选择让外国人当替罪羊
- 由于稀有的劳动力和资源都用在了参议院认为比较重要的活动上,导致很多其他的就业岗位和本来可能形成的岗位受到损失。
- 最成功的企业应该是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生产他们最需要的东西。
- 一国的经济不会因为人们的消费而增长,而是经济增长带动人们的消费。
- 中岛帝国买了很多鱼邦储备券,抬高了鱼邦储备券的价值,中岛帝国的产品就变得物美价廉,无法抗拒了。
- 借款的硬上限会造成一个假象
- 每当快要达到借款上限时,他们都可以随时抬高债务屋顶。
- 待遇优厚的制造业岗位持续减少,而薪资低、技术门槛低的服务业岗位则不断增加
- 提倡削减预算的人也遭到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猛烈抨击。
- 债权人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让美国就范,最有效的一招就是停止购买美国的国债。
- 它们就会把生产力集中到国内消费者身上,它们就能完全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了。
- 购买力下降和利率升高,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都会急剧下降。
第十七章 缓兵之计
- 一旦老百姓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将来总会降价,他们就会一再推迟购买时间。从理论上讲,如果价格持续下跌,人们就有可能一直等下去,直到所有东西都免费白送。
- 增加货币供应量固然会鼓励人们消费,但对扩大需求却毫无裨益,而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第十八章 占领华孚街
- 如果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下降了,人们不就能买更多自己需要的东西了吗?
- 当人们找不到工作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下降至少会带给他们一些安慰。
- 正是由于我们把钱花在了不需要的东西上,所以才没有足够的钱来换取我们真正需要的,比如扩大工业基地。
- 量化宽松的真正面目:它是延长经济衰退的办法,而不是促进经济复兴的良方。
来自微信读书